标签存档: 人际关系

图文特辑 | 用健康的方式面对冲突

作者:YMI X Amy Domingo (@amy_domingo)
翻译:Verena Chi,台湾
有声播读:悦悦,温哥华

 

作品描述

试着想象一下没有冲突、分歧和互相伤害的生活。就算有不愉快的情况出现了,我们也可以开心地握手言和,尊重彼此不同的观点。 这样的生活将会是多么幸福与和谐!

然而很不幸,我们都是罪人,活在破碎、充满罪的世界里。冲突总是存在,并且确实地发生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

尽管冲突让人感到很不舒服,但只要我们使用圣经教导的健康方式去处理,它就可以帮助我们成熟并成长,使我们越来越有基督的样式。

因此,当我们在面对冷淡的响应或是对方做出具有攻击性的被动回复时,该如何不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呢?

虽然很难,我们还是应该尽力以爱来回应,不轻易发怒且不计算人的恶(哥林多前书13章5节)。圣经也提醒我们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歌罗西书3章13节)。

如果再有冲突发生,我们有以下行事指南供大家参考:

有时候避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远比面对他们来的容易。于是我们远离对方,私下酝酿情绪。

当然我们可以用时间来修复伤口,但未被解决的愤怒或不饶恕可能会吞噬我们,最终让关系变得无法挽回。

不论我们在事件中担任哪个角色,圣经都教导我们饶恕是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

要原谅伤害我们的人是一件困难(甚至不公平)的事,但是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我们一样,我们也要彼此饶恕(以弗所书4章32节)。如果我们伤害了别人,也要寻求对方的原谅(马太福音5章23-24节)。

对方对我们造成的伤害非常深。每当回顾事件时,愤怒和悲伤就会在内心浮现。他们现在居然还敢来找我们谈话!就让他们吃闭门羹,这样他们就知道自己错了

拒绝对方,或是给予冷淡的响应,或许可以带来掌控的感觉及幻想,但无法释放我们心中真正的愤怒,也无法给对方解释或道歉的机会。

如果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要与对方交谈很困难,我们可以礼貌性地告知对方自己目前还无法面对。但请向他们保证,一旦等你准备好,你愿意拨空谈论。

毕竟圣经告诉我们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言15章1节)。所以,在寻求和解之前,稍微冷静一下情绪是较为明智的做法。

有时候我们和对方的交谈不但没有解决冲突,反而产生更多小小的爆发。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做事,不愿意理解对方的观点。

在冲突过程中过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不但是个坏主意,也容易否定对方,好像他们所说的不值得我们参考。

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反复发生,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坚持己见的原因和理由,是否是骄傲在作祟?罗马书12章16节说道“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为聪明。我们可以求上帝除去我们的骄傲,赐下祂的恩典帮助我们带着谦卑的心处理问题。

我们可能不小心越线,得罪了亲密的朋友或同事。 我们都希望对方能够把这件事视为玩笑,轻轻带过,但他们却为此批评了我们。因着自我防卫,我们会生气地认为:“这只是个玩笑,根本没必要因此而生气。”

尽管在内心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我们还是会编造一堆借口和理由来维持颜面,反过来指责对方小题大做。

认错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箴言28章13节鼓励我们要承认离弃罪过,必蒙上帝的怜恤。在这种情况下,认错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去了解他们的感受并道歉。

“真不敢相信对方居然这样说我们?!他们怎么可以这么无理控诉我们一堆!”为了让对方感受一下同样的滋味,我们决定严厉抨击,仔细推敲每一个字句,以牙还牙。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血肉之躯或许能短暂感受良好,但我们释放出的恶意可能会引起更激烈的争论或进一步毒害一段关系。

箴言18章21节告诉我们“生死在舌头的权下、喜爱他的、必吃他所结的果子。”虽然在怒火中烧时我们很想说出具有攻击性的话语,但是我们可以祈求上帝引导我们的舌头,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说出满有恩赐,不带恶意的话语。

天啊!有人对我们做了最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真是令人震惊、气愤和感到背叛……我们现在真的很想告诉别人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虽然封闭自己的情绪不是件好事,而且发泄出来有时确实有助于清理混乱的思维,但请注意每个从你嘴里说出来的话语——我们都不想为怒气中所说的话后悔及遗憾。

箴言十九章二十节鼓励我们寻求智慧的劝教和训诲。所以让我们在情绪和缓、冷静过后,和一群值得信赖的亲密友人们分享状况。这使我们能够安全地向信任的人告知整个事件,同时也保护另一方的声誉。

因为大吵一架,我们彼此为了占上风,挖出了对方过往的错误来争辩。“你还记得上一次你这样做吗?”我们彼此气急败坏地说……

互相重伤跟攻击,尤其是提起对方过去的错误时,会使人产生优越感(其实只有一点点)。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后悔当下所说的话。到那时为时已晚,说出的话已无法收回。

我们必须记住爱是不计算人的恶(哥林多前书13章5节),而舌头就是火……能污秽全身……(雅各书3章6节)。与其挖对方疮疤,我们可以试着制伏我们的舌头(雅各书3章8节)并选择用恩典来调和我们的言语(歌罗西书4章6节)。

“亲爱的某人,我真的不敢相信你会说出这样的话。”当我们生气时,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愤怒的讯息,以便羞辱冒犯我们的人。不仅如此,同时我们也在等待同情的响应涌入……

噢!甜蜜的复仇啊!我们的血肉在这时因宣扬对方的丑事而暂时感到被抚慰,殊不知已在这段关系里造成无法修复的伤害及破裂。

哥林多前书13章5节提醒我们,爱是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与其在公开的社交媒体上羞辱对方,何不透过日记把心情写下来?或是假装写一封信给对方,在情绪过后把信撕掉?

对方无情的话语伤害了我们,但是我们不告诉对方,而是采取被动式的进攻战术。当被问及我们的感受时,我们就说“你应该知道我什么感受。”

我们都会觉得对方应该知道我们的感受,毕竟他们就是伤害、羞辱我们的人!但其实大多数人无法读懂我们的心思,而且含糊的响应或玩心理游戏容易导致更多的误解或对他人的不满。

箴言24章26节说道“应对正直的,犹如与人亲嘴。”因此,最好是以诚实的态度(加上机智的方式)告诉对方他们是如何伤害我们,而不是希望他们能读取我们的心思、弄懂我们的想法。

当然,要如何解决冲突,读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最棒的是,我们不需要倚靠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向上帝求,上帝会赐下祂的智慧(雅各书1章5节)帮助我们面对及处理问题。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也可以寻求主的安慰及医治。我们也能求上帝提醒我们冲突永远不只是自己和他人的对立,而是一个可以共同面对、努力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使我们彼此的关系更坚固。

下次当你发现自己面对冲突时,不要本能地做出反应,而是考虑如何以敬虔的方式应对这些棘手的情况!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最棒的礼物

从“特金会议”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当中的矛盾

作者:Andrew Koay,新加坡

翻译:奇奇,中国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者的话:本文并非正式的特金会议评论。

 

这事儿终于发生了。6月12号,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正式会晤,一起讨论彼此为促进世界和平所制定的计划。全世界的目光在此刻都聚集在了他们身上。这次会面从有风声开始足足吊了大家好几个月的胃口。人们一直在猜测此次会面是否能够成行。他们到底会不会会面呢?计划看起来一会儿可行,过一会儿又黄了。各种不确定来回反复,加起来比我们教会一起唱Chris Tomlin《How Great isOur God》的副歌次数还多。

结果,我们看到一张两人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确定了朝鲜半岛的无核化,以及双方对世界和平的真切期盼。如果你问我,我会说这个结局有那么一点点虎头蛇尾。

反而,笔者认为这次会面的真正胜利在于两国领导人的私人友谊有了突破。你看到他们第一次见面握手时的温馨画面了吗?这真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还有当他们坐在一起静静地签署共同声明的时候。别忘了,还有当他们在享用油封牛小排“工作餐”时两人彼此友好的互视。

当天远不止是两国之间铸就了和平。用特朗普的话说,他们两人也“建立起了非常特殊的感情。”

所以我想说,如果我们只在这次会面中看到了世界和平的进展而忽略了特朗普和金正恩建立的友谊和联结是不是有点可惜了?以下是我在这次特金会议中总结的,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三个方法:

 

1.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面对面交谈(而不是通过网络)

有人提到“covfefe(特朗普在推特上自创的词)”了么?不可否认,美国总统特朗普@realDonaldTrump(特朗普的推特账号)是个推特达人。但也正是因着社交媒体,我们差一点就错过了这么美好的一段友谊。在两国领导人通过官方媒体不停争论时,特朗普使出了他唯一的“灭火”招数——使用自己的推特账号以火灭火。他甚至发推文称金正恩是“火箭小人儿”,还不忘提醒其他国家金正恩手里正握着核武器按钮。

再瞧瞧当特朗普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面对面与他的朝鲜对手交谈时的景况吧。

同样地,当我们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我们或许也应该放下手机寻求面对面解决问题。虽然科技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捷,也使交流更加快速方便,但是面对面的用心交流仍然是无法取代的。

交谈如果能以祷告开始,并且其中有一些食物分享就更好了——看看特金会面时共进午餐带来的美好果效吧。结束时,彼此再礼貌地道声再见,按惯例加上一句:“愿主的平安与你同在。”

 

2.找一个合适的中立地点解决冲突

和许多人理解的不一样,新加坡不在中国。事实上,谷歌一下就会知道,新加坡离中国有3500公里,它是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新加坡分别与朝鲜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就使得它成为了此次会面的完美中立地点。

对于我们也是一样:找到一个中立的地点对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找一个你的朋友和你都觉得舒适的地方。最好是能找你们教会的司琴帮你们弹一个舒缓的背景音乐。当他的演奏让你们的灵魂安静下来的时候,再坚硬的心也会变柔软。

 

3.第三方的介入可能会有帮助

因着韩国跟朝鲜的外交关系有了不小的突破,金正恩委托韩国来做牵线邀请特朗普参与这次会晤。在3月8号那天,当特朗普接受了韩国的邀请时,全世界都为着最终有可能看到特金友谊的发展而欢欣。

然而,就在上个月,当特朗普为反击朝鲜的“巨大愤怒和公开敌对态度”而宣布取消此次会面时,很多人开始担心我们可能再也无法看到特朗普和金正恩面对面了。

此时,韩国介入了。韩国总统文在寅帮忙平息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并保证了此次会面的顺利进行。

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也可以从特朗普和金正恩的关系处理中学到很多。让我们来看马太福音18章15-16节中讲到关于另外带一个人去促进和解的部分。一个建议就是可以邀请你们的青年团契牧师来做这个第三方。如果他没有在忙着刷最前沿的美食资讯,那他大概就可以帮忙了。

但如果这些都失败了,你和朋友还是很难和解,这时候可能就该遵行耶稣在马太福音18章17节中所说的,让整个教会介入了。希望到时候冲突可以和平解决,大家仍然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因此,我们看到这次的特金会议收获颇丰。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份和平的联合声明,还学到了不少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技巧。用特朗普的话说,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认识自我

你有没有把人际关系偶像化?(有声中文)

作者:Melly Tjoa,澳大利亚

翻译:Lomo Yeung,中国

语音播读:杨澜,中国

播读后期制作:庞宏宇,中国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我的生命现在还不完整。我要等待我的王子穿着闪亮的盔甲策马而来,一把把我拉上马,搂在他的怀中,扬鞭而去!那样我的人生才完整。” 一天晚上,在参加一个关于爱情的讲座时,我和在场的每一个人听到这句话时,都笑了出来。
但当我深入思考时,却发现我们不光对男女关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作为社交生物,我们(包括我自己)都会情不自禁地把我们所处的任何关系变成自己的偶像。就在去年,我换了一所新教会。在那里,我切身体会了人们常说的“教会应该是一个大家庭”是怎样的情形。几个月的时间里,大家的热情好客、温文尔雅令我印象深刻。我遇到了很多既有爱心又十分谦卑的人,让我十分钦佩。美丽的事物总能吸引我们的眼球,而我们也会很自然地去高举它,赞美它。上帝在创造我们的时候,并非只是将我们设计成需要并可以享受彼此关系的人,同时也把敬拜的功能和目的放在了我们里面。这样一来,我们自然会想要去高举某些人或者某段关系。反正对于我而言,当某样东西看上去很美好时,我就会立马盲目崇拜,而常常忘记自己其实还没有看清它的全貌。 

把关系偶像化带来的问题

当我因为新的“家庭”和新的人际关系而倍感欣喜的时候,理智却提醒我不要过于激动。毕竟,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只要是人,就总会让你失望。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告诉我她对一个新朋友很失望。她以为她可以和这个新朋友建立一段深厚的友谊,却在更多的相处后发现对方并不是她最初想象的那样。这发生在她认识对方的一个月后,整个事情让她很沮丧。

我的朋友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看清了现实,但我要了解新教会可能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但结果都是一样——失望最终还是会到来。(可能来自于我们自己也可能是因着对方。)

我并不是说因此我们就不应该在人际关系中投入时间与精力了。但或许,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我们看待上帝慷慨赐予我们的这些人际关系的态度。

怎么办?调整心态

1.明白人际关系是天堂的缩影

如果上帝祝福我们,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关系紧密的教会,想象一下当我们最终去到天堂会是什么模样?我们当下的美好关系和团契带给我们的喜乐应当让我们对未来有更清楚的概念。这理应激励我们渴慕与盼望天堂里的永恒喜乐。

当我们对于当下的人际关系和其象征意义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就能够更正面地享受其中的快乐。并且,即便最后结果不如人意,我们也能欣然面对。

2.定睛源头

我渴望自己能够像那些让我钦佩的人一样,但我需要提醒自己,我终极的榜样应该是基督耶稣本人。如同加拉太书5章22-23节中所说的,属灵的人会结出圣灵的果子。但最终,这些果子的真正源头是耶稣基督。

你若正在努力地效法基督以外的某个人,那你就完全本末倒置了。就像保罗呼吁哥林多教会的会众时所说的——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哥林多前书 11章1节),让我们把对某个人的钦佩之情转变成效法基督吧。

3.安息在上帝里面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我们总会有失望——不管是对那些我们厌恶的人还是我们所敬佩的。因此在面对人际关系带来的失望时,我们应当更加理智,不要那么在意这些属世的事物。

这样的失望也和我们永恒不变的上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祂永远是良善的且永远不会令我们失望。这个事实应该促使我们更加与祂亲近并在祂那里找到安全感。

4.默想十字架

我发现在别人冒犯到我时我会很难宽恕对方,而这通常是因为我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这样的时候,我需要想起耶稣基督,祂也曾被苦待(并且到了最恶劣的程度),但祂却完全原谅了对方。而我仅仅是吃了一点小亏而已,再说了,我也不是像耶稣那样完全无可指摘的。

事实上,当别人冒犯我的时候,很有可能我也冒犯了他或者她(有可能通过外在的反击也有可能通过内心的宣泄)。因此,我们不光要尝试去原谅他人,也应当寻求他人的原谅。十字架不仅提醒我们祂愿意宽恕,也在提醒着我们祂宽恕了我们所有人。正是因为我们已经得到了宽恕和赦免,我们才能够去宽恕别人。

当我们过于抬高一段关系时,它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伤害。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那种显然有问题的关系和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好”的关系。

然而,当我们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些时,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经历其实可以让我们直面现实的不完美并促使我们更加靠近基督,同时也让我们能像基督一样甘愿去爱那些不配得的人。借着圣灵的帮助,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活出上帝所喜悦的模样。

因为最终,最重要的不是人际关系也不是我们自己,而是耶稣基督以及我们能更有祂的样式。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中同行

耶稣竟然没有羞辱她

grace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

每每读到圣经约翰福音4章中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对话的故事时,我都会由衷感叹。按背景来说,这位妇人生长在信仰不“纯正”的撒玛利亚地区,生来就被犹太人嫌弃、隔绝;按社会地位来讲,她身为妇女,处于弱势,一般陌生男子不会在公共场合与之搭讪,所以连耶稣的门徒都“稀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约翰福音4章27节);最关键的是,从以往的经历来讲,她已前后与五个男人结婚或同居,恐怕已受尽周遭责备、鄙夷,甚至为了避开其他人,要特意在正午时间出来打水。而耶稣却是一位犹太男子,更是圣洁的上帝,当这个妇人走到耶稣面前时,祂不但没有避开她,反而满有尊重地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耶稣竟然没有羞辱她!

如果仔细体会,我们不难发现,用羞耻感操控别人使之改变,或许已成为我们人际关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基督徒之间也难免于此:学习不好会被人称为“学渣”,工作做不好会变成“猪一样的队友”,而在教会,当敬拜习惯跟传统做法不同时,亦可能被轻易定义为 “不属灵”或“不合上帝心意”。父母对孩子的言语伤害更是不胜枚举——“你笨死了”、“你怎么一无是处”、“猪脑子”等等。希望别人改变或许并非恶事,但选用羞辱的方式则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伤害。这种羞辱常常让人产生被拒绝的感受,并间接传达给对方“你就是不够好”的信息,让受到羞辱的人因为人际关系的压力或羞耻感所带来的疼痛而被迫做出改变。一旦羞辱成为习惯,受羞辱的人就会逐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够好,并且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的张力和对羞辱的恐惧里……

与此相反的,却是耶稣那样无条件的接纳。无论对撒玛利亚妇人,还是妓女、税吏,耶稣从没有羞辱过他们,反而呼召他们成为自己的门徒和朋友。接纳是了解一个人生命的真相却不定罪。这种接纳给人安全感,让人无需努力挣得什么,而是可以怀着感恩的心真诚付出。得到耶稣接纳的撒玛利亚妇人不再恐惧别人说三道四,反而热心为基督作见证。圣经路加福音19章也记载,得到接纳的税吏撒该同样诚心悔改,由聚敛钱财变为热心周济穷人。

曾经,因为误解与其他原因,我受到了自己尊敬信任之人的嘲讽与羞辱,以至有一段时间我都会反复做噩梦并惊醒。我觉得自己带着“罪咎”与“羞耻”的记号,唯恐别人再指责我,甚至恐惧别人注意到我或说话时提到我。我对人际关系感到绝望——我觉得不会有人认同我的想法,不会有谁再听我的意见。我的生命并没有得到改变,只是被压伤。直到后来,在好友的强烈鼓励下,我说出了生活中的不易和上帝对我的怜悯,竟得到了许多平时不太熟悉的基督徒朋友的真诚体恤。我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文字,也意外得到了素昧平生的牧师的认可和推荐。如此一连串事情的发生,让我明白那不可能是巧合,而是上帝借着信徒的群体向我彰显接纳和鼓励——我不需要刻意讨别人喜悦,也无需伪装或恐惧。即便有人认为我很糟糕,上帝依然爱我、使用我,看我为宝贵。耶稣不是高高在上“施舍”救恩,而是就在我身边。祂了解我过往一切的动机、行为和羞耻,却用尊重的口气说:“请你给我水喝。”这份接纳让我有勇气不再封闭自己,更可以主动修复人际关系。

透过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故事,上帝教导我用同样接纳的眼光看待别人,而不是只期待别人改变。以接纳的心提出建议,或许要很久才能看到改变,也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很多忍耐等候,但那份改变却是出自真心、源于感恩的,是一个生命成长自然结出的果实,一个爱的果实。

“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约翰一书4章19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教会生活)


submit_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