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Finding-Dory-A-Fishy-Tale-of-Getting-Lost-and-Found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孔晓慧,中国

大家似乎都没忘记那只招人喜爱的黄尾副刺尾鱼——多莉。尽管这只小鱼在皮克斯的动画海洋里首次闪亮登场 已是13年前,还是有很多人成群结队地去电影院观看《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2003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海底总动员》的续集。结果怎么样?这部新片首周末的票房就高达1.362亿美元,超越了2007年《怪物史莱克3》所创下的1.216亿美元的纪录,创造了美国动画片开片新高。

考虑到这个海底冒险故事其实并无多少新意,这样的票房成绩真是巨大的成功。毕竟,我们已经在《海底总动员1》中探寻过深海,和马林、尼莫还有多莉一起笑过哭过,也学过了家庭和友谊的重要性,为什么这部主题相同的续集仍能刷爆动画票房呢?

或许是因为我们太喜欢那个患有失忆症的多莉了吧。她可是皮克斯动画史上最佳配角之一。这次的影片终于以这条可爱、容易激动的蓝色小鱼命名,并且此次的冒险发生在找到尼莫的一年以后。被一次黄貂鱼的大型迁徙席卷之后,多莉的部分记忆突然得到恢复,于是便踏上了寻找父母的旅程。但问题是,除了知道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一个叫“宝石莫罗湾”的地方之外,多莉对其他信息一无所知。她和好友马林、尼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开启了一次温暖人心的海洋之旅。

寻亲途中,我们会爱上大眼睛的幼儿版多莉(出现在多莉断断续续的回忆中)。同时,也会认识一些新角色,像是汉克——一只足智多谋而又脾气暴躁的“七爪鱼”(因为他只有七只触角);运儿——一条友爱的近视鲸鲨;还有贝利——一条不自信的白鲸。这三位倾力帮助多莉这条有记忆缺陷的刺尾鱼寻找父母,由此不时出现的尴尬场景令人捧腹大笑。

像皮克斯所有其他优秀影片一样,《多莉去哪儿》不仅仅充满幽默和妙趣横生的对话,更是能引发我们内心的思考。无条件的爱、友谊以及对缺陷的接纳(最明显的是多莉的短时记忆缺陷)这些主题贯穿了这部105分钟的电影,一如既往地给我们留下温情和暖意。

影片还有一点可能会格外打动基督徒。《多莉去哪儿》所要表达的信息简单却又重要——回家。作为信徒,我们深刻体会失丧时因分离带来的痛苦和无助感,以及被上帝找到、与上帝和好后获得的巨大喜乐。所以当多莉踏上寻亲之路时,我们会禁不住为其鼓气,并在最终她与父母团聚时,和她一起庆祝。这是对无条件的爱的美好诠释——不管是在海洋世界里,还是在海洋之外,都是如此。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英文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submit_article

耶稣竟然没有羞辱她

grace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

每每读到圣经约翰福音4章中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对话的故事时,我都会由衷感叹。按背景来说,这位妇人生长在信仰不“纯正”的撒玛利亚地区,生来就被犹太人嫌弃、隔绝;按社会地位来讲,她身为妇女,处于弱势,一般陌生男子不会在公共场合与之搭讪,所以连耶稣的门徒都“稀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约翰福音4章27节);最关键的是,从以往的经历来讲,她已前后与五个男人结婚或同居,恐怕已受尽周遭责备、鄙夷,甚至为了避开其他人,要特意在正午时间出来打水。而耶稣却是一位犹太男子,更是圣洁的上帝,当这个妇人走到耶稣面前时,祂不但没有避开她,反而满有尊重地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耶稣竟然没有羞辱她!

如果仔细体会,我们不难发现,用羞耻感操控别人使之改变,或许已成为我们人际关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基督徒之间也难免于此:学习不好会被人称为“学渣”,工作做不好会变成“猪一样的队友”,而在教会,当敬拜习惯跟传统做法不同时,亦可能被轻易定义为 “不属灵”或“不合上帝心意”。父母对孩子的言语伤害更是不胜枚举——“你笨死了”、“你怎么一无是处”、“猪脑子”等等。希望别人改变或许并非恶事,但选用羞辱的方式则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伤害。这种羞辱常常让人产生被拒绝的感受,并间接传达给对方“你就是不够好”的信息,让受到羞辱的人因为人际关系的压力或羞耻感所带来的疼痛而被迫做出改变。一旦羞辱成为习惯,受羞辱的人就会逐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够好,并且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的张力和对羞辱的恐惧里……

与此相反的,却是耶稣那样无条件的接纳。无论对撒玛利亚妇人,还是妓女、税吏,耶稣从没有羞辱过他们,反而呼召他们成为自己的门徒和朋友。接纳是了解一个人生命的真相却不定罪。这种接纳给人安全感,让人无需努力挣得什么,而是可以怀着感恩的心真诚付出。得到耶稣接纳的撒玛利亚妇人不再恐惧别人说三道四,反而热心为基督作见证。圣经路加福音19章也记载,得到接纳的税吏撒该同样诚心悔改,由聚敛钱财变为热心周济穷人。

曾经,因为误解与其他原因,我受到了自己尊敬信任之人的嘲讽与羞辱,以至有一段时间我都会反复做噩梦并惊醒。我觉得自己带着“罪咎”与“羞耻”的记号,唯恐别人再指责我,甚至恐惧别人注意到我或说话时提到我。我对人际关系感到绝望——我觉得不会有人认同我的想法,不会有谁再听我的意见。我的生命并没有得到改变,只是被压伤。直到后来,在好友的强烈鼓励下,我说出了生活中的不易和上帝对我的怜悯,竟得到了许多平时不太熟悉的基督徒朋友的真诚体恤。我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文字,也意外得到了素昧平生的牧师的认可和推荐。如此一连串事情的发生,让我明白那不可能是巧合,而是上帝借着信徒的群体向我彰显接纳和鼓励——我不需要刻意讨别人喜悦,也无需伪装或恐惧。即便有人认为我很糟糕,上帝依然爱我、使用我,看我为宝贵。耶稣不是高高在上“施舍”救恩,而是就在我身边。祂了解我过往一切的动机、行为和羞耻,却用尊重的口气说:“请你给我水喝。”这份接纳让我有勇气不再封闭自己,更可以主动修复人际关系。

透过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故事,上帝教导我用同样接纳的眼光看待别人,而不是只期待别人改变。以接纳的心提出建议,或许要很久才能看到改变,也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很多忍耐等候,但那份改变却是出自真心、源于感恩的,是一个生命成长自然结出的果实,一个爱的果实。

“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约翰一书4章19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教会生活)


submit_article

雪夜中的身影

fir-1073236_640

作者:小雨,台湾

营会的最后一天,敬拜团里长得高高帅帅的男神吉他手兼主唱麦特上台说话了。

他开口说第一句话时有点结巴,带着大男孩般的腼腆,微笑地说:“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关於‘洗鞋子’的故事。 ”

在大家充满好奇的注视下,大男孩深呼了一口气,继续说道,他曾在中学时期染上毒瘾,而且嗑药长达四年。那四年中,他过得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噢!”此时台下传来一阵骚动,大家都没想到,原来歌声优美,弹吉他时侧脸是那么酷帅的麦特居然会有这么一段不堪的过去。

麦特说道,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从小,他就跟着母亲去教会,上主日学,参加各种活动。这一直到他青少年叛逆期的到来,他成了教会的逃兵。妈妈见从小乖顺的儿子忽然变了样,心急有余,却无能为力。麦特哽咽着说,在他迷失自己的时候,她的母亲始终坚定地相信上帝,从未定罪于他,只是不停地为他祷告,陪在他身旁,就好像他还是从前那个乖巧的男孩一样。

直到四年后的某一天,麦特从外面的狂欢派对回到家里,内心感到无比地疲惫。他突然很想要结束这一切荒唐的生活。于是他敲了敲妈妈的房门,告诉她说:“妈妈,我明天想跟你去教会。”妈妈听了点点头,带着又惊又喜的眼神打量了他几秒,然后说:“好,不过你记得洗一下鞋子。明天穿上干净的鞋子,我们一起去教会。”

男孩懵了,心想:“妈妈想说的就这样?”之后,当麦特回到自己的房间时,他突然好想跪下来向上帝祷告,就像他小时候那样。他跟上帝祷告说,他再也不想过放荡的日子,他要把生命献给祂,一生只为祂而活,并且愿意为祂做任何事。

上帝马上回应了麦特的祷告。祂让麦特去做两件事情,第一,跟妈妈认罪;第二,请求妈妈的原谅。

“不会吧?上帝祢是认真的吗?要我去跟妈妈忏悔?我没想到祢要我做的事情是这个!”麦特虽然感到很讶异,但毕竟他说过愿意为上帝做任何事,所以他还是照着上帝的话去做了。

隔天早晨,麦特硬着头皮把妈妈找来,跟她有了一段尴尬的对话。他把自己的过错一五一十地告诉母亲,并请求她的原谅。妈妈听了只是平静地点点头,用满是泪水的眼睛望着他,说:“孩子,我原谅你。我们去教会吧,但别忘了清理一下你的鞋子。”

麦特得意地拿出他早已洗得干干净净的鞋子并穿上,和妈妈一起开心地上教会去了!

故事至此,我看见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拿出纸巾拭泪。这时,麦特清朗的声音响起,他问我们:“当你看见身边的浪子突然回头时,你们会怎么做?当得罪你的人向你承认错误并请求你的原谅时,你会不会立刻教育他,并趁机狠狠数落一番,以泄你心头之愤呢?我特别感谢我的母亲,她不仅接纳我的失败,并且在我愿意改变的时候,选择相信我。她没有因为我曾经伤了她的心,而使我难堪。清理一下脚上那双蒙尘的鞋子,便是我妈妈对於一个曾经失足的孩子的唯一要求。”

语毕,全体的听众们都站起来为麦特献上掌声。

四月初的美国东部还是冷得不行,昨晚甚至还下了一场雪。晚间的营区里,频频用广播提醒大家要当心地上湿滑,小心走路。然而我在清晨出门时,却发现小木屋的台阶上,已铺着一层止滑的粗盐。

后来,我们才得知,麦特就是那位贴心的洒盐者。他在风雪夜里,开了来回一小时的山路到邻近的卖场,扛回五大袋的粗盐粒。当我们蜷缩在棉被里取暖时,他一个人到各个小木屋去撒盐。不仅是小木屋的周围,营区里的主要道路上都能看得见麦特贴心的痕迹。

雪夜的身影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粒粒分明的透明结晶体,彷佛也在发光,跟每个路过的人们,再次诉说那个关于爱与饶恕的故事。

“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以弗所书4章32节)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submit_article

爱你,就要学会去认识你

snowman-1073524_640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

单身时总是会羡慕那些当了妈妈的姐妹们,直到自己做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后,才终于了解到养育小孩根本不简单,尤其养育两个男孩更是不容易。我的两个儿子个性十分调皮捣蛋,常常喜欢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把自己弄得全身脏兮兮,比如在干净的衣服里放石子和枯叶、故意踩水洼等等。

生活本来已经够紧凑繁忙了,孩子一捣蛋,更是让我抓狂。时间久了,对于教育孩子这一块,我感到非常挫败和气馁,不禁想:“为什么我这么费心教育他们,他们却那么顽皮捣蛋呢?”我无法接受圣经诗篇127篇3节所说的:“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我开始质疑自己的教育方式,于是找了许多属灵的育儿书籍来看,但是几年下来却没有看到太大的效果,我甚至怀疑,是否生养两个年龄相近的儿子根本就是个错误?

直到一日,我陪孩子们一起看了一部动画片,叫《佩佩猪(Peppa Pig)》。当画面里的两只猪宝宝在泥坑里蹦得不亦乐乎时,我的两个儿子也笑得前仰后合。我顿时意识到,原来孩子心中的“快乐”与“价值”,跟成年人所定义的完全不同。他们的宝藏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弹弓或球拍;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全身变脏,只是单纯地享受当下踏水洼的快乐感。虽然我从育儿书籍中获得了不少的育儿知识和方法,但却从没想过试着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事情。我一直认为孩子顽皮的天性是个需要被打磨掉的障碍,却不曾想过其实我可以去接纳、甚至拥抱这种天性。

于是我试着在忙碌的一天后,坐下来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一同哈哈大笑;用废弃的塑料瓶给孩子们装石子;给他们添置儿童雨衣、雨鞋,好让他们可以在下雨天的时候,像佩佩猪一样去水洼里蹦蹦跳跳,而不是在家里闲得无聊。有时,孩子们甚至会在院子里刨个坑,在坑上“种”一根枯树枝,再浇上水,然后一脸骄傲地告诉我,他们种的“树”明天会开花……孩子们天真爱玩的天性,逐渐给家里带了越来越多的乐趣。而我,虽然在教养孩子的路上仍有许多困惑和烦恼,却也日益为着他们本来的样子向上帝感恩。

上帝通过两个小孩重新塑造了我,使我放下自己心中的骄傲,不再总是想着对方给自己添了多少麻烦,而是学习接纳。上帝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爱一个人并不是要让他完全按照我所认为是好的模式来行事为人,而是思考如何就其不同的个性,以耶稣基督的爱来接纳和服侍对方。同样的,这也提醒了我可以因着“爱”来接纳并且更加尽心尽力,不怕麻烦地去服侍每一个弟兄姐妹,就如同爱我们的耶稣基督一样。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submit_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