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爱心

即使世界不如童话, 我们也可追求这三样东西 !

作者:东尼叔叔

有声播读:海伦

 

“ 求祢用真理使他们成圣; 祢的道就是真理。”(约翰福音17章17节)

几年前,我在多伦多看过一部音乐剧 “The Wizard of Oz” (绿野仙踪), 故事讲述一个小女孩在草原上被龙卷风吹走。 一个迷路的女孩,却遇到三个同伴。他们是 失去头脑的稻草人、没有心的铁皮人和没有胆量的狮子,他们一起踏上奇妙旅程。 小女孩和同伴历尽险境,奇妙的旅程终于结束。迷路后的小女孩回家了, 三个同伴亦追求到 自己需要的东西。

现今的世界,肯定不是一个 童话故事 ,因为现实是变化多端的,不总是会发生期待的结果。可是这童话故事的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似曾相识,不禁令我产生反思!

首先,稻草人为何希望有一个脑袋呢 ?

稻草人希望有能力,可以思考和解决问题。 就像一个普通人, 遇到困难时,有智慧地想出对策。 然而,人活在具体的时空中, 难免被某个时代的价值观所影响、也会不停地追求它们 ! 年轻时, 看到潮流产品的广告,就会特别想得到;工作后, 被优质的生活方式吸引, 所以事业成就、人际关系、独立的财务能力, 全成了追求的目标。 另外来自朋友圈里四面八方的比较,更令人不胜负荷 ! 当人欠缺智慧作出取舍,便容易犯下错误,远离真理 。

那麽,智慧要如何才能得到呢 ? 圣经提到一些例子, 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例如所罗门宠爱外邦女子,干犯了上帝的律法; 乌西雅王心高气傲,最后失去了上帝的同在。我想,真正的聪明智慧,是在现今歪曲的观念下,不过于追求自己的喜好,而是懂得敬畏上帝、并遵行圣经上真理的教导 ! 就如诗篇所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凡遵行祂命令的是聪明人。”(诗篇111篇10节)

至于铁皮人, 究竟想要一颗怎样的心呢 ?

铁皮人希望有 一颗有情感的爱心 ,这样便可以表达自己及理解别人 。还记得刚出来工作的时候,我在一间核数师事务所受训。 受训期间,我结识了一位要好的同事。 后来,大家被派到同一部门,彼此鼓励, 无所不谈。几年后,由于部门晋升的竞争非常激烈, 我们之间不断发生嫌隙,彼此都争强好胜,互不相让。 最后,一段脆弱的友情经不起考验,就这样告吹了。 此后,我内心亦筑起了一道防线,不轻易以真心待人。

然而,认识基督后, 读到一节金句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 (以弗所书4章2节),我才明白 ,好胜只会带来恐惧和不安, 甚至会彼此伤害 ! 其实当时,我只需尽力而为,并为别人和自己祷告,无需在好胜心中独自挣扎。 因为 基督的爱, 是叫人彼此包容和体谅。 况且,好品格会带来好见証,还可在职场找到主内的同路人,共同化解争端。

最后,胆小的狮子真的可以找到勇气吗?

是的 ,狮子经历过一连串的困难和危险, 亦能突破自己 , 找到自信和勇气, 发出吼声,而不向险境低头 !

这让我想起约瑟的人生。约瑟十七岁被哥哥 卖到埃及为奴,又因拒绝 主母引诱、被陷害入狱 。但上帝一直与他同在,向他施恩 (创世记39章21节)。入狱几年后,他为法老解梦,最后被重用为埃及宰相。 上帝的同在,令约瑟有勇气面对 险境中的恐惧、并胜过引诱,努力坚持下去。

当然,人要面对 生活各种引诱, 一点也不容易 ! 可是,大家不妨在迷路的时候,多想起故事中三位可爱的人物 (稻草人、 铁皮人和狮子) ,他们在奇妙旅程,经历无数考验和波折,最后都找到自己需要的智慧、爱心和勇气 !

而今天,你在这世界所追求的,又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呢 ?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五饼二鱼的奇迹:新加坡5岁小朋友为外籍劳工筹款8500新币

作者:Kelly Ng, 新加坡

翻译:Celina Zhang,中国

*文中所有照片经由 Amy Ji许可使用

 

今年年初的时候, 当新加坡的Mya小朋友看到低收入外籍劳工中新冠肺炎的病例快速增加时, 她决定采取一些行动来帮助他们。这个五岁的小女孩拿出她储钱罐里所有的钱, 希望可以为这些亲爱的“叔叔们”买一些好的食物和带给他们一些快乐。

她说:“叔叔们居住的环境比较拥挤, 很多人都患上了新冠肺炎。我只想帮助他们, 这样他们就可以重新工作,继续帮其他人盖美丽的房子了。”

虽然新加坡总体的肺炎感染率比例较低,但在外籍劳工群体之间,因为大家居住在拥挤的宿舍里,卫生环境比较差 ,所以新冠肺炎的感染案例一直呈上升趋势。

Mya说“主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了好几千人,我也想用我的五饼喂饱很多人。”

但是很不幸的是, 妈妈告诉她, 小猪储钱罐里的钱只够买五份鸡饭。

Mya 34 岁的妈妈Amy回忆道:“Mya觉得这些钱不够帮到这些外劳叔叔们。她想更多地帮助他们, 所以她开始在房子里寻找一些可以拿来卖的东西, 例如她的衣服,书和她的鞋。”

 

Amy有两个孩子,是个全职妈妈,她说道:“当Mya开始寻找可以卖的东西时,我和先生看到我们的家里面有很多植物, 它们都可以繁殖出新的植物。”

2020年4月, 用盆栽销售来帮外籍劳工们筹款的主意就这样产生了。通过社交媒体WhatsApp和Instagram, Amy首先在她的朋友们和家人中间分享了她们要做的爱心义卖。

令人惊奇的是, 上帝使用这个小女孩的五饼二鱼成就了奇妙的事。

 

*Mya小心翼翼地照料她为筹款义卖而培育的植物

 

 

相信上帝的神迹

 

朋友和家人的订单纷至沓来, 还有其他不认识的人也来订购盆栽。在短短36个小时之内, 小Mya义卖了超过200个盆栽,筹到了$8,500新币,这个数字远远超过Mya和她家人的期望值。

依照Mya的心愿, 这些筹到的善款捐给了新加坡一个专门服事外籍劳工的社会机构,名字叫做“Migrant x Me(可译为“外籍劳工与我”)”。这个机构主要是帮助社会群体提高对外劳群体的关注度和鼓励当地人更多地尊重外劳的基本权利。

Amy说“当Mya说她想卖盆栽时, 我不是很有信心,所以我只买了20个小花盆。我当时的想法是我们可以卖掉这20个小盆栽,筹100新币,这样就很不错了。然而,最终的销量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然而Mya相信上帝会行神迹,她说:“因为主耶稣行了很多的神迹, 所以我希望像主耶稣一样帮助其他人。还有我想上帝很怜悯这些祂所爱的叔叔们。”

7月份的时候, 这对母女参加了雅米英文网站的网络访谈。当时这个家庭还在忙着培育这些盆栽, 把它们交到新主人们的手中。

访谈中,Amy问Mya:” 你为什么这么爱这些叔叔们呢?是因为上帝创造了他们, 所以你就爱他们吗?”

Mya点了点头。

当采访的同工问到她为什么觉得这些叔叔们对社会很重要时, Mya回答说:“因为叔叔们为我们建造了美丽的家啊。但是他们却住在那样拥挤的宿舍里面。他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也建造美丽的家呢?”

Mya帮助大家重新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如何关爱弱势群体的问题。

 

 

在访谈中可以看出,Amy这位充满爱心的妈妈对这些无名英雄的关心和怜悯深深地影响了Mya, 所以她才会把爱心付诸行动。

Amy是儿童书籍的作者,去年出版了一系列的插图书籍《无名英雄》。这些书籍的主人公是社会里底层的工作人员,例如建筑工人, 家佣和公交车司机。当Mya才两岁半的时候, 她经常带Mya去建筑工地访问这些工人们。

自从那个时候开始, Mya慢慢与一些外劳社区的劳工们建立了友谊。 这些劳工在社会中地位低下,经常被其他上层阶级的人群忽略甚至是排斥。

Mya最喜欢的叔叔们是那些在她的小区做园林改造的工人。Mya经常送给他们饮料和苹果, 当他们在树下休息时, Mya会跟他们一起玩。

当越来越多的外籍劳工宿舍感染病毒的情况趋缓甚至清零时, 新加坡政府慢慢解除了封锁, Mya的油漆工人叔叔们又可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了,这让Mya非常高兴。在吊车上工作的时候, 这些工人会跟居民公寓离得非常近。

Mya好奇地问Amy:“当叔叔们刷油漆的时候, 我们是否可以打开窗户跟他们打招呼呢?”

“所以在工人叔叔们工作的时候你就突然跟他们打个招呼,然后问他们要不要吃苹果,是吗?” Amy笑着回答。

Mya说:“可是我们可以在天气热的时候请他们喝冰镇饮料呀,怎么样?”

还有一位叔叔在Amy家附近摆摊卖一种叫Prata的印度面饼, 他每次都会特别送Mya额外的Papadum(另一种酥脆的薄饼)。

Amy笑着说“只有当Mya去那里的时候这位叔叔才会送这种薄饼。Mya不去就没有Papadum。”

 

克服困难,尽力爱人

 

Amy承认有时她需要一些时间来习惯Mya的过度热情。例如,这个小女孩的“苹果工程” 就打乱了她妈妈的日程。Amy说:“刚开始的时候, 我觉得很心烦, 因为我习惯了买一袋苹果吃一整周,每天吃一个。但是通常当我们从超市回到家的时候,我们就只剩下三个苹果了。因为Mya要分给阿姨一个,割草的叔叔一个,在路上她碰到的所有人都要分一个。但是我想,我们只有12个苹果呀!”

但是有一天我的先生问我:“你为什么不多买一袋苹果呢?”于是我采取了他的建议:“ 是啊, 为什么我不多买一袋呢?这样就够分了嘛。”

就如上帝常常打破我们的常规,让我们的生活超出我们的计划,上帝也通过Mya所制造的小小不便,教给了Amy关于同理心的功课。

孩子能教我们如何拥有同理心,因为他们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不会给他们分类或贴标签。

孩子们看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不会像成人一样透过有色眼镜看待其他人。

Amy说:“孩子不会以种族和文化来区分人群。Mya不会在乎这个叔叔是否会说她的语言, 她只是单纯地去爱他们。她的行为教会我一个功课,爱是不需要言语的, 爱也是没有国界的。圣经里的弥迦书 6章8节说:“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 ”这正是Mya所在做的——爱每一个邻舍,理解他们生命的需要,与他们同行。”

Mya也特别喜欢那些比她年纪小的孩子, 特别是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与他们的父母分离的孩子们。但是她最爱的还是在她的小区里工作的外劳叔叔们, 因为他们总是用爱心来回馈Mya的爱心。

Amy笑着说道:“Mya总是有她喜爱的割草工,园林工人, 汽车清洗工。她总是和他们有天可聊, 拖延了我去购物的时间。”

 

 

爱的行动

 

在购买盆栽的顾客中, 很多是Mya的朋友,他们的爱心行为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鼓励。

一对小姐妹被Mya愿意把自己的存款拿出来的行为感动,她们也把储蓄罐里所有的钱拿出来帮助外劳工人们。

Mya的另外一个朋友知道这些劳工们的艰难处境后,买了Amy的插画书《无名英雄》, 然后寄给他的同学们。

Amy说:“这些孩子们也想让其他人知道Mya口中所说的这些叔叔们。”

虽然Mya的盆栽销售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继续地与劳工叔叔和阿姨们建立友谊,同时透过不同的方式来祝福他们。

上个月, 教会举行了送礼物给当地家佣的活动。Mya 要了家佣们的生日和电话号码, 希望在她们生日的时候可以发送语音信息给他们说一声生日快乐。 她也继续与她的朋友们分享这些可爱的叔叔们和阿姨们的故事。

将来有一天, Mya希望在她妈妈书里的一个场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 就是建筑工人们可以跟当地的居民们一起吃顿饭。Mya说:“我很喜欢书里的这个部分,就是大家在一起吃饭。我希望我也可以为实现这个愿望出一份力。”

如果我们都可以有一颗像Mya一样对邻舍的爱心和怜悯之心,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美好啊!

我们的邻舍包括了社会里最弱势的群体——低收入的工人, 没有身份的人, 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负债者和难民。上帝历久弥新的诫命鼓励我们要“爱人如己”(利未记19章34节,马可福音12章31节)。如果我们都可以活出祂的诫命,爱我们的邻舍, 世界会变得怎样呢?

对Amy和她的丈夫Jonathan而言,他们都深深对Mya所带来的影响力感到震惊。

也许, 如果我们可以像这些小孩子们一样,清楚地明白上帝爱什么,什么又使祂伤心的话,我们会学会更好地去爱。

这样子,我们在世上就可以更多瞥见天堂的模样了。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门徒训练

面对教会中的争议,重要的不是我们说什么(有声中文)

作者:Leslie Koh,新加坡

翻译:Cindy Wang,澳大利亚

语音播读:刘弟兄,中国

我们可以做医治祷告吗?我们能够说方言吗?女人可以在主日讲道吗?教会应该支持反同性恋法吗?教会对堕胎应该持什么立场?我们该如何对待犯错的牧师?圣经有唯一“正确”的版本吗?我们可以把鼓作为敬拜乐器之一吗?基督徒可以喝酒吗?

在进行一场理性的辩论赛时,或看到新闻中的一些议题时,辩论可以是趣味横生的。但当辩论造成了教会分裂并且大家都认定自己正确而别人有误时,就不那么有趣了。

我的教会一直保持中立态度,包容和接纳各种不违反基督教信仰基要的做法(或者说是我们教会所认为的信仰基要),所以当我最近加入一个对某些问题持强硬态度的团体时,着实吃惊不小。

团体中有些人固执己见的程度让我隐隐不安。过去我常听人说,因着代沟、个人喜好和信仰的成熟度不同,人们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例如,“哦,我们老了,适应不了现代的敬拜歌曲”)。但是这个团体中的人对自己立场的坚持好像更加严格。他们认为,这些立场跟教义同样重要,我听到他们反复强调:“可是圣经是这么说的”。

这让我不禁想要反驳:“那么其他人对圣经的解读都错了吗?”

我习惯的一些“基督徒”做法受到了质疑,面对那些眉头紧皱的否定,我感到既困惑,又想辩驳。一方面,我开始怀疑是否一直以来自己对一些真理的认识有偏差;另一方面,我想知道是不是这些人对圣经的解读过于教条化和狭隘。

(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没有弄明白,但这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教义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也有教条主义之嫌?)

不过,最令我吃惊的并不是他们对自己观点的维护,而是他们对持相反观点之人的看法和他们表达看法的方式。

比如他们毫无同理心的玩笑(“我不知道你怎么样,但我是要去天堂的”),还有先入为主的看法(“所有的灵恩派或者保守派都是这样的”)。当然,还有他们对其他阵营的误解(“所有五旬节派都坚信必须用这种方式敬拜”或者“所有保守派都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等)。

这让我不禁思考:除非我们确信不会伤害到别人,不然有些话题是不是不应该用来开玩笑?还有,我们真的有我们认为的那么了解对方的做法和想法吗?

可以肯定的是,灵恩派和保守派都存在极端。但庆幸的是,我也遇到过一些不一样的灵恩派和保守派信徒,他们不仅不像人们所描述的那样教条刻板,而且思想开放。我认识的一位圣经老师说:“我在两种派别中都见过敬虔的人,所以我不妄加论断。”

阿们!这句话无意间改变了我对“保守派”的看法。坦白地说:我承认,我也曾对那些意见相左的人抱有成见,这位老师的话让我看到自己的不公和偏见。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双方对不同观点的争议,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对方,以及我们到底对对方的看法有多少了解。

 

我们讲真理,但我们是在爱中讲的吗?

我想,有些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特别是涉及到对上帝话语的解读,因为其意义重大,所以只能暂搁一旁。也许只有到我们和上帝面对面时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我有时会想象当上帝被问及这些无关救赎的问题时会如何回答,我想祂会轻轻一笑说:“亲爱的孩子们,你们都是对的!只要相信我,追随我,在你们所认定的方面尊荣我,并始终如一就好了”。)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就这些差异做些努力的,比如开诚布公地讨论,并以荣耀主的方式达成共识;也可以寻找敬拜和服侍的合作方式,避免因个人的看法不同而分裂主的教会。因为,我们如何做和我们做什么同样重要。

以弗所书4章2-3节就讲到我们应如何以荣耀上帝的方式对待其他信徒。保罗说: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圣经并没有要我们在所有事情上达成一致。它只是说对待不同的看法,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

这意味着在处理分歧时,我们要带着极大的谦卑、温柔、耐心和爱心。也意味着,我们的最终目的不应是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而是要保持信徒之间的团结。

我们在对话时,是不是带着一种必须赢得争论的心态?我们是否会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贬低对方?若对方不愿让步,我们是否会因此气呼呼地离开?我们有没有在用上帝的话互相攻击?我们是否在把教会中的会众分为两类,除了赞同我的人之外都是“不信的”?

我们是否可以温和、耐心地解释自己的立场,愿意让上帝在祂的时间以祂的方式来改变他人的想法,并愿意承认自己的观点也许不完全正确呢?比起确保对方对一切的理解都是正确的(或着说我们所认为的正确),我们是否更关心他的属灵成长和与上帝的关系呢?

对于新加坡反同性恋法所引发的持续争论,最近有一篇文章进行了评论,“新加坡日行一善理事会”(Singapore Kindness Movement)的领袖William Wan最恰当不过地指出:“双方都认为自己说的是真理,但关键是说出的话语是否出于爱心。”

很多时候,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据理力争是为了纠正某个错误的教导。即使这是真的,我是说“即使”(请记住对方估计也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就不能带着爱心说话吗?新约教会在是否要外邦人行割礼的问题上起争执时(使徒行传15章1-35节), 使徒和长老们确保在引导新信徒时言语温柔: “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24-29节)。

耶稣自己也一样。祂并没有把那些确实被误导的人和那些试图迷惑、误导人的假老师混为一谈。虽然他直截了当地指责了假教师,对待被迷惑的人祂依然温柔而充满怜悯。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赢得争辩,而是建造他人。保罗也说:“用温柔劝诫那抵挡的人,或者上帝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提摩太后书2章25节)。

讽刺的是,有时我们对待非信徒反而比对待信徒更温柔和有耐心。我们愿意和那些对信仰好奇的人接触,即使完全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我们也愿意倾听,然而我们却无法与对圣经与我们有一处解读不同的信徒们沟通。为什么呢?

即使我们还是无法达成一致,也仍然可以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彼此包容。保罗又说:“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 一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以弗所书4章4-6节)。

保罗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歧上,而要集中在共识上,这样你们就会明白我们在基督里是一家人了。”

比如说我们可以和平地结束一场辩论,这样收场:“好吧,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仍有分歧,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共识的。因着我们共同信靠主耶稣,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能够共同敬拜和服侍吧。”

我们的目标是说出真理,但让我们用爱心说出来吧。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

用美食传递爱——今天,你Hygge了吗?

Hygge-Picnic_04

作者:Wendy W,新加坡;翻译:Jaslyn See,新加坡

试想一下,宁静的湖边,夕阳在天空中投射出橙色和粉色的温暖色调;你盘腿而坐,面前野餐布上摆满各色私家美食——新鲜出炉的面包配自制黄油、真正来自自家田园的田园沙拉,以及入口即化的红酒炖牛肉;深入的谈话和笑声在席间流动;而随着天色渐暗,摇曳的烛光也照亮身旁的面孔与笑容。

对了,和你共进晚餐的都是你之前素不相识的人哦。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Hygge野餐,欢迎入席!
Hygge-Picnic_04 (1)

Hygge-Picnic_05

Hygge是什么?

Hygge(发音为hue-ga)一词源于丹麦,大概意思是“惬意”。但是,Hygge这个概念也包涵任何可以唤起舒适感和熟悉感的东西——从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到手捧热巧赖在床上。Hygge野餐活动的三名策划人之一Pamelia(以下简称Pam)解释道:“Hygge就是你在家中与朋友共享美食时的那种感觉。这也是我们想让大家在Hygge野餐感受到的。”

Pam,Rachal和Wex三人第一次对Hygge精神有所了解是一次在澳大利亚的旅行期间。那时他们刚从同一所大学毕业。三人偶然发现一个印度奶茶小摊,在那里,人们可以坐在地毯上休憩,一边啜饮着热茶,一边与旁边的人闲聊。

这家印度奶茶小摊的创意让Pam和Wex有了举办野餐晚宴,并用Hygge来命名的想法。他们想在新加坡重现Hygge精神。“我们最早创办Hygge野餐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意识到,现在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远,而每个人其实又都渴望熟识感。”Pam说:“现在,想要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很难。Hygge野餐想要做的就是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空间,让大家可以在这里找到熟识感,可以彼此倾诉。”

Hygge-Picnic_03

第一次Hygge野餐成形于2014年7月。起初,这只是一个为美食爱好者或喜爱交友的人开办的社交活动,参与者中有一部分是三位策划人自己的朋友。从那以后,野餐活动逐渐演变成一个宣传社会公益事业,并可以让来宾有所获益的平台。 “我们很努力地尝试把Hygge做得与其他一般的社交活动不一样。我们不想让它只是成为一个供大家玩乐的地方,也不想大家来了这里只是觉得感觉不错,然后什么也带不走。”Pam说。

一个典型的Hygge晚餐通常有12到16人参加。主持人介绍完当天的主题后是一轮自我介绍与闲聊,然后大家就会像在家用餐一样传递食物——所有的食物都分别装在共用的大碗里,大碗传递到谁手里,谁就夹一些到自己盘子里。 “因为来的人见到新朋友都会有的点尴尬,所以我们发现,请大家彼此传递食物真的有助于打破僵局。”Pam说。

这些晚餐大多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身为餐厅主厨的Pam和园艺师兼植物学家的Wex亲自准备这些食物。偶尔,Wex在自己的菜园里栽种的青菜,如九层塔和芝麻菜(火箭菜),也会出现在菜肴中。后来,他们拉拢了环境教育工作者Rachel,请她帮忙为每一位来宾设计、撰写专门的卡片。

Hygge-Picnic_01

Hygge-Pincic_06
到目前为止,Hygge野餐已经为许多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关注与支持,比如为有需要的独居老人提供帮助、为尼泊尔4月份发生的7.8级地震灾民提供支援等等。

最近一次在9月举行的Hygge野餐上,三位组织者为大家分享了他们所关注的“食品可持续性”话题。他们精心策划每道菜,让整个晚餐本身就能体现主题。在三小时的晚餐时间里,大家讨论了与有道德地进行食品采购和有道德地进行食品消费相关的话题。临近晚饭结束时,主持人给每一位嘉宾发放了一份九层塔种子让他们种植,并给每人颁发了一份“变革宣言”,让大家可以在上面签字承诺,从此过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先建立社群,再分享信仰

在每次野餐前,Pam都会给来宾发送电子邮件,向他们介绍Hygge。Pam说:“我们会解释说,我们举办这个野餐,是想分享上帝对我们的恩典。我们不会积极地去‘推销’我们的信仰。我们只会说我们是基督徒,别无其他”。

然而,去年圣诞节的时候,三位策划人想更加公开自己的信仰。他们为每一位来宾准备了一个大礼包,其中就放有由Rachel亲自设计加手绘的卡片,上面谈到了圣诞节的方方面面。Pam说:“那是我们第一次愿意公开说,‘如果你对基督信仰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和我们联系’”。

虽然三位活动策划人后来并没有跟进这些来宾,也没有听说其中任何人信主,但他们表示,通过这些野餐,他们已与很多人进行了真诚的沟通。“如果不能再次见到他们并当面询问,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当中是否有人信主。”Rachel说: “但我们希望自己有鼓励到他们,让他们在与身边的人互动时,可以更加真诚,更加有爱。”

Hygge-Picnic_02

为什么做“Hygge”野餐

对Rachel来说,激励她这样做的原因是想要“让自己能够祝福他人”,并被上帝使用来感动他人的生命。 “我们真的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会来参加Hygge,也不知道他们当时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她说:“我们在基督里有盼望,那他们的盼望是什么呢?我们所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在寻找某种相似的盼望,这一点挺震撼人心的。尚未认识基督的人也正在寻找着什么。我们可以做得最多的就是祷告上帝可以使用我们来为他们的生命带来祝福。如果这样改变了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或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他们的思维或心扉,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期望了。”

对于Wex来说,让他坚持做Hygge野餐的动力来自于他发现不仅仅只有基督徒在“行善”,非基督徒亦如此,并且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有时候,身为基督徒,我们可能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也常与信仰之外的人分彼此。”Wex说: “但Hygge已经屡次向我们证明,作为共同的受造生命,我们对人类社会都怀有最美好的期盼。 ”

他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跟人大谈特谈基督信仰的单向独白,而是需要大家走到一起,一同想办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由此带来双方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的认识也都得到拓展。”

但对于Pam,之所以做Hygge,是出于一个更加个人的原因。她讲述了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女士在街头表演,人们却视而不见地走过。尽管Pam有停下来给那位女士一些钱,但那一刻,她觉得那位女士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有人和她说说话”。

“钱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东西,但关系却是买不到,也乞求不了的,所以社群才弥足珍贵。我当初想做Hygge就是出于这样一个个人的想法——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空间,让大家可以在其中建立个人的、熟识的关系。这可能是他们在其他地方无法找到的。”

作为基督徒,三位策划人也很注重聆听他人,并通过一次次的谈话或一次次的接触来建立社群感。 “每一次的Hygge都强调多聆听他人,而不是只顾自己诉说。这是大家觉得比较罕见的——很多人很惊讶居然有人愿意聆听他们的想法。”Pam说。

“接触到各色各样的人之后,我们变得更加谦卑。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那些通常不是很能融入教会的人。但他们人都很好,与我们也有完全一样的人生目标——推进公众利益,用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去祝福他人。对于我们这些基督徒来说,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这激励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所拥有的资源,并思考如何好好利用它们。”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世界真正的问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