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見證

上帝如何在你的生命裡工作?今天你領悟了哪些真理?一起閱讀來自世界各地基督徒的生命見證,再次被激勵!

天生耳聾怕什麼,上帝說不自憐

/
作者: Yahya A. Tioso, 印度尼西亞;英譯中:孔曉慧,中國 我有一大把理由让自己自憐。其中最大的一個理由就是身體的缺陷:我天生耳聾。直到七歲那年,父母把我送到一所專門為殘障人士開設的特殊小學后,我才學會說話。 整個童年,我只有在家與家人相處或在學校與跟我有同樣境遇的小朋友相處時才感到輕鬆、自在。我缺乏自信,不敢在公共場合與人打交道。比如,每次點菜時,我都會讓父母或姐姐幫我點,因為怕別人聽不懂我說話或笑話我嗓音奇怪。 我經常擺出一副我是受害者的模樣,覺得自己理應得到同情與幫助。我給自己的借口始終如一:“我有什麼辦法?我聽不見,所以需要幫助啊。”那時,我並沒意識到,如果持續活在這種心態中,我將錯失良機去開發上帝賜我的潛能與才華。 但上帝通過祂奇妙的工作向我展現了祂無盡的慈愛和大能。祂教會了我如何擺脫自憐,又如何用祂的話語更新我的心思意念。 1.…

耶穌不曾放棄的,我憑什麼視若無睹

/
作者:黃康耀,馬來西亞 隔天就是復活節,就在我極力邀請一位非基督徒朋友來參加復活主日崇拜卻遭到拒絕時,一位基督徒朋友對我說了一句:“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信仰強加在別人身上。”雖然我明白不強人所難這個道理,但是,當與聖經的真理並排時,面對基督不曾放棄,甚至願意用生命來贖回的靈魂,我真的可以將我這位非基督徒朋友的救恩看得無關緊要嗎?於是我開始反覆思想上帝的話。 腓立比書2章6-8節說,“祂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

未來,路在何方?

/
作者:Jie-Ying Wu,台灣 聊起未來這個話題時,多數人會侃侃而談自己對未來的期待,或自己所規劃的人生藍圖、夢想及成就。世人會用不同的外在條件來定義未來的好壞,例如:金錢、學歷、能力等。因此,不少人便投入許多心力去追逐這些條件,好能夠得著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對未來如此的追求,看似合理,但卻暗藏著引發個人驕傲的危機,這些種種的條件甚至會束縛我們,讓我們難以活出上帝所賜予我們本應活出的樣貌。那麼,未來究竟在何方?下面讓我來分享幾點個人在尋求未來時所總結的經驗及方法。 1.檢視自己尋求未來的動機,一切須出自於愛 中學時期,我時常用成績來定義自己的價值。當時的我認為擁有好的成績即有好的未來。為此,我總是在考試上盡量拿到好成績。但漸漸地,由於太過執著於課業成績,我變得無法理解周遭同學為什麼不能專心念書,有時甚至會因此責備他人。不知不覺,眼光也變得越發狹隘,缺乏同理心。 高中畢業後,基於自己的個性和,也為了穩固自己的未來,我大學選擇了就讀法律系。然而大學生活卻和我想像的完全不同。大學所讀的書籍用語艱澀,很快我便對讀書失去了興趣,對校內的課外活動也提不起精神,大學夢就此破碎。後來,因為內心實在感到空虛無力,我選擇走進了教會尋求上帝的幫助。當時,我常問上帝,究竟要給我什麼樣的未來?上帝沒有立即回應我,而是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來破碎我的生命,教我心中要有愛。 上帝常常透過哥林多前書13章1-3節提醒我:「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於我無益。」這段經文,在我尋求未來的方向中,一直不斷地提醒我,成為我檢視動機的指標。不論一個人有多少恩賜和才能,一切所做的事都須以愛為根基。若是出自於追求表現或虛榮心,換來的都只會是虛空與無益。相反,若一切所做的,是出自於愛,那內心自然就會充滿熱情以及對上帝的盼望。 2.放下個人意志,讓上帝引導未來 箴言3章5-6節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每一天

/
作者:Extol 每一天 最美好的一件事 就是…

寧靜時刻

/
作者:Extol 我享受深秋的清晨 於這寧靜時刻…

當性格測試做不到的時候……

/
作者:Gabrielle Lee,新加坡;譯者:詹啟聖,台灣 性格內向的人比較安靜、害羞、不喜歡與人交往。 性格外向的人則說話相對大聲、喜歡引人注意、熱愛與人交往。 關於這些對不同性格類別的描述,你可能已經聽過,也可能用類似的話語去描述過他人或自己的性格。 不難看出,性格測試在當下非常流行,越來越多的企業、組織願意花錢讓員工去做性格評估。近年來,市面上出現的性格測試題也越來越多。 事實上,各級學校也開始一早就採用這些性格分析工具來幫助學生更了解自己。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已經認知到,性格會對我們的行為、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以及我們應對人、事、物的方式有很大影響吧。 幾年前,當我第一次使用這樣的性格分析工具時,出來的結果讓我倍感困惑。我一直以為大家對我的期待是性格外向,因此也一直努力呈現外向的形象。當發現自己其實更傾向於內向時,我真是五味雜陳。 我長這麼大,一直都按外向的性格行事,怎麼可能是個內向的人呢? 這其實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在成長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性格類別,有那麼多的自我掙扎。多年累積的社會壓力及同輩朋友的行為,讓我確信外向活潑是比較好的性格特徵。因此,我一直努力做個外向的人,但還是會有人說我“反社會”、“冷漠”、“高傲”。 除此以外,這個性格分析工具還分析了我的決策模式。結果顯示我偏愛理性思考(比較有邏輯、愛分析、講道理)勝過感性判斷(強調關係、能體諒人、有同情心)。難怪大家總是說我“冷淡”,或批評我在該表達同理心的時候老說話客觀、強調理性分析。大家經常說很驚訝我怎麼那麼缺乏“適當的情緒表達”。 因此,我努力想得到他人的認同而不被拒絕。儘管實際上,我覺得自己裡邊真實存在的是一種憤世嫉俗的性格,表面上我卻會假裝得很友善、很熱誠。這讓我既有罪惡感,又覺得氣憤——有罪惡感是因為自己“虛偽”,憤怒則是因為我怨恨大家不給我的“真我”任何機會。經受多年的負面評價之後,我甚至開始完全相信,自己是無法給出真正的愛與關懷的。這讓我覺得自己是個有缺陷的人,並且沒人會愛我。 更諷刺的是,我一直從事的還是組織發展顧問的工作。對於各種性格指數所顯示的結果,其理論、設計、行政運作與解析我都相當清楚。然而,我卻無法用腦中的知識去解釋內心對自己性格的感知。 然後有一天,上帝透過一篇主日講道向我說話了。牧師引用了耶利米書1章5節的經文:“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講道信息的重點是鼓勵大家擁抱上帝想要與我們建立的這份親密關係,因為祂創造了我們,也最了解我們——祂自己的傑作。我們所有的特性、缺失、長處、短處祂通通都知道。並且祂刻意將我們放置在我們各自的家庭、國家和所處的社區環境,一切都有祂特殊的用意。那一刻,我聽到上帝對我說: 我的孩子,我早已安排好,讓你成為現在的你,這其中包含了你的性格。在我眼裡,你是如此的寶貝與可愛,其他人也很快會意識到這一點的。你不需要隱藏或害怕什麼,因為我一直在塑造你成為你應該有的樣子。 我頓時坐正。這個信息讓我無處可逃。我發覺自己暗暗問說:“天父,是禰嗎?”我從未如此直接、清楚地聽到上帝對我說話。我覺得自己被發現了,無法遮掩,而在上帝面前,我也無處可躲。 當我向上帝禱告,將我多年來的罪惡感及自我否定交託給祂,並向祂哭訴、懇求祂醫治我情感上的創傷時,我被一種強烈的釋放感包圍。等我意識過來,我已經陶醉在耶穌無條件愛我這個永不改變的事實里。我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這份愛。生平第一次,我嘗到生活在上帝話語真理中的自由,我再也不為自己感到羞愧了。 心理學家Ca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