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就是“死後不下地獄”?沒那麼簡單!

Is-Christianity-just-a-Get-Out-Of-Hell-Free-Card

作者:James Bunyan,英國;翻譯:張詠惠,台灣

老實說,James Bunyan是個閑不住的人。靜不下來的特質影響着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喜歡旅行、閱讀、運動(除了飛盤運動)以及福音帶給他的生活動力,也熱愛異國茶以及一口氣撕下標籤貼紙的滿足感。James Bunyan住在英國倫敦的特威克納姆(Twickenham),在那裡擔任UCCF: The Christian Unions的職員,負責學生宣教工作。他最近娶到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洛伊絲為妻,並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決定。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約翰福音3章16節

基督信仰很簡單,不是嗎?

像約翰福音3章16節這樣的聖經經文,不就是在告訴我們,當基督徒就是只要此刻相信上帝,死後就可以去天堂(一個好地方)而不會下地獄(一個壞地方)嗎?基督信仰從根本上來說,不就是一個上帝發行的,主要影響的是將來(希望還有段時間才會到)的人壽保險計劃嗎?

簡短說來,答案是不可思議的肯定,又是絕對的否定。

可不是?在約翰福音3章16節講到關於耶穌的奇妙消息時,一開篇說的就是任何相信耶穌的人都不會失喪生命,反得永生。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忽略這一點是何等的寶貴。

基督信仰絕對包含“不下地獄”這一項,但我想指出的是,基督信仰包含的卻不只這一項。

事實上,稀釋耶穌的好消息,將其所產生的影響縮減到某一個單一的結局是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這會讓我們錯過上帝實際上為我們預備的難以置信的禮物。

好在聖經不允許我們這樣做。

就連約翰福音都不容我們這樣理解。

甚至約翰福音3章16節都不允許我們有這樣的想法。

如果我們活得好像“不下地獄”是基督信仰唯一重要的真理(以下把這樣的信仰簡稱為“不下地獄信仰”)的話,我們真錯失了精華,讀讀約翰福音3章16節就可以知道。

“上帝愛世人……”

若“不下地獄信仰”是真的,那麼基督信仰最多不過是個只關心個人利益的信仰,說得糟糕點就是個自私自利的信仰。畢竟,在這樣的信仰下,天堂無外乎就是關乎“我”和“我是否過得好”,不是嗎?耶穌為“我”死,跟其他人沒什麼關係。

如果是這樣的話,又何必去教會?“我”跟那群人唯一的共同點不過就是我們買了一份相同的人壽保險計劃,而這跟我們都在H&M買牛仔褲沒什麼區別?他們做得都很好,做出了很好的選擇,只是跟我沒什麼關係。

值得慶幸的是,事實上,基督徒並沒有機會享受這種個人主義。約翰福音3章16節說上帝愛世人。上帝差派耶穌來到世上不是要凸顯個人主義,而是心懷整個世界:耶穌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讓全世界都有機會得到永生——不限種族、不限年齡、不論出生背景。

上帝從這一大群人中建立祂的家——教會。就如一位倫敦教區牧師約翰斯托德所寫:“上帝的心意……不只是拯救孤立的個人好叫我們可以一直孤單下去,而是要建立祂的教會。(For His purpose . . . is not just to save isolated individuals and so perpetuate our loneliness, but rather to build His church.)”

基督信仰關心的不只是某一個人,而是各個地方的人,他們需要跟你、我一樣有同樣的機會可以獲得永生。基督教信仰也不只是“不下地獄”而已,而是歸屬上帝透過基督建立的新群體,也意味着去愛、去歡迎並且接納任何相信耶穌的人。

因為上帝愛世人。

“……甚至差派祂的獨生愛子……”

如果你是“不下地獄信仰”的信徒,那你一定已經承認上帝為你差派了耶穌——畢竟有了耶穌,你才能上天堂。但耶穌跟你的關係也就僅此而已了,因為耶穌既然已經為你死了,對你而言,祂就再也沒有其他用途了。

好在聖經對耶穌的描述不只是過去時,好像是說起某個在過去立大功的偉人一樣。聖經更是用現在式來描述耶穌——祂是復活的主,並通過聖靈的大能持續地愛護、建立、塑造祂的子民。

並且不止於此!

“不下地獄信仰”的信徒知道天堂是基督徒可以享受宇宙最大美好的地方,那對基督徒來說,什麼是最大的美好呢?豈不是聖經中提到的,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那位嗎?

的確,聖經提到,在最後,教會將在耶穌的寶座周圍,永遠熱情的敬拜祂。天堂講的其實不是退休的好去處,而更多的是在那裡遇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有沒有試想過,終有一天,我們不必再通過閱讀聖經來認識耶穌呢?到了那日,我們將與祂面對面!

如果這件事情不能讓你興奮,那麼你已經錯過了基督信仰的核心。因為耶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祂是這一切的目的所在!

“使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基督信仰絕對不是一個對你現在的生活毫無影響的保險計劃。當你決定跟隨耶穌,你生活的每個層面,無論是過去現在及將來,沒有哪一個是不會改變的。你的直覺、優先順序、個性都會經歷到革命性的翻轉,超過你想像。你未來的每一個部分也都屬於祂。永恆生命總是從現在開始的。

這是否讓你感到稍有不適呢?突然間,基督信仰竟變得這麼複雜!你一定會想,怎麼會這樣,這真的值得嗎?

在約翰福音3章後半部分,耶穌給永生的定義是:認識父上帝及祂所差遣的獨生子。就是這個!耶穌說的是,有哪一件事情比得上認識那位創造宇宙、鋪設星辰、深深顧念我們的上帝,並且被祂認識呢。

為什麼“不下地獄信仰”終究是不完整的?因為它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真理,那就是我們被造乃是要認識並且跟隨這位慈愛並掌管萬有的上帝,同時也被祂所認識。

這也是為什麼“不下地獄信仰”比不上正版的基督信仰。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天堂與地獄)

2004年的海嘯,改變了我的人生

How-the-2004-Tsunami-Changed-my-Life作者:Kelty Tjhin,印度尼西亞
繪圖:Galih Suseno
翻譯:鍾林君,中國

2004年12月26日,一場海下地震衝過印度洋,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海嘯,造成14個國家共20萬人次的死亡,成為有史料記載以來最致命的悲劇。其中災情最嚴重的地區為印度尼西亞的班達亞齊,它是第一個受到海嘯衝擊的主要城市。海嘯在此蔓延了4公里,造成15萬人死亡。在此文章中,作者Kelty將分享她親臨災難中時所經歷到的上帝的美善。

直到今天,當年所發生的一切對我來說仍歷歷在目。那天是2004年12月26日,也就是在這一天,我的家鄉班達亞齊遭受到了致命的打擊,而我的人生也從此完全被改變。那時的我才9歲而已。

那一天是聖誕節過後的節禮日(Boxing Day),大家都還沉浸在歡樂的節日氣氛中。當時的我懶散地躺在床上,突然之間,傢具開始劇烈地搖晃。沒多久,我們便意識到,這是發生地震了。我奶奶驚呼一聲就跑到客廳里去。然後我們聽到一個很大的噪音,接着就看到對街的三間街屋瞬間倒塌。當震動停下來的時候,我和奶奶都儘力保持冷靜,但很快的就被街上四處奔跑的人給打斷了。他們一邊奔跑一邊喊:“快跑!水衝過來啦!”

媽媽立刻帶着我迅速地把家裡值錢的東西給收一收,但這其實都是徒勞。因為我們壓根不知道,我們遇到的並不是普通的洪水,而是巨型海嘯。

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我聽到轟隆隆的聲音,抬頭一看,一個巨浪把一艘船沖了過來,從我家經過。很快的,渾濁的水開始湧進我家,直達1米多高,並淹過我的胸部。我頓時陷入了巨大的恐慌當中,覺得自己馬上就會死亡。我心想:“難道這就是世界末日了嗎?”我腦海里立即浮現了主日學老師曾講過的啟示錄中世界末日的景象。“我要怎樣才能逃過這場洪水?”我在絕望中高喊:“上帝,救命!救救我們!”

緊接着,我聽到一聲巨響,一陣巨浪衝進我家,衝倒了四周的牆 ,把我們從房間里給帶了出來。我當時非常的無助,不僅僅是因為我個子小,更是因為我不會游泳,於是我水中開始往下沉。就在我覺得沒希望的時候,我聽到一個溫柔的聲音在我耳邊輕語:“Kelty,喊救命!”我不知道這個聲音是從哪兒來,但我聽了這個聲音的建議,用最大的聲音喊到:“上帝,救我!媽媽,救我!”

突然間,我感到自己被推出了水面。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我看見了媽媽。原來她聽到了我的聲音,把我從水裡給拉了出來。我又可以呼吸了。感謝主,我還活着。

奶奶、媽媽和我接着爬到了鄰居家的陽台。我們在那呆了幾個小時,等洪水退去之後,我們連夜往高地走去,希望能找到地方避難,因為那時我們的背包里除了衣服,什麼都沒有。我們最後找到媽媽的同學,在她家裡呆了兩天,直到接到部隊的通知,讓我們撤離班達亞齊。當我們離開班達亞齊時,我看到道路兩旁都堆滿了屍體,到處都聽到失去親人的人撕心裂肺的哭喊聲。這些聲音至今仍然在我耳邊縈繞。

每當我回憶起這場災難時,我都會想起詩人在詩篇121篇1-2節所寫的:“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我的生命是在那全能上帝的手中,而且我相信當時是祂給我勇氣在溺水時喊救命,並且把我從深水中救出來的也是祂。

那次的災難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也教會了我要完全信靠上帝。當我覺得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做好多事情時,上帝就提醒我,我所擁有的一切,我所能做的事,都是因為祂在我生命中所賜下的恩典。每當我想追求“自由”,放任自己享受世俗的一切時,上帝也提醒我,祂是我生命的主,只有祂才能滿足我內心當中的每一個渴望。

這次的經歷使我開始珍惜上帝所賜予的每一次呼吸,也讓我想用我餘下的人生來榮耀上帝,活出合乎祂心意的生命。

此文章譯自雅米印尼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天堂與地獄)

我們基督徒,的確“不包容”

A-Letter-to-All-Believers-We-are-“intolerant”-1024x613作者:Joel Li,新加坡;翻譯:劉學鳳,中國

作為基督徒,你可能不太喜歡別人這麼說,但我想讓你知道的是,我們基督徒,的確是一群不包容的人。沒錯,人們常常覺得基督教是一個喜歡指出別人的錯誤、虛偽的宗教。基督徒也常被貼上“偏執狂”的標籤,因為我們不願意接受別人的觀點,卻要求別人聽我們的。

很多時候,你可能已經很努力在對人憐憫、追求和睦了,但我發現,有時候,這都不夠。即便有時我們在傾聽,只要我們最後不認可不同的觀點或行為,我們還是會被扣上“不包容”的帽子。

如果有人曾這樣評價你,不必傷心,因為這不是針對你個人的。只要你渴望全心跟隨耶穌,就會遇到這種指責。我們要確保的是,遇到這種指責是因為我們跟隨耶穌,而不是因為我們看不起別人。

事實上,基督教就是一個極度排他的信仰。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章6節)如果耶穌是唯一的道路,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承認有任何其他道路通往天堂。如果聖經說我們並沒有做什麼可以配得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以弗所書2章8-9節),那我們就無法通過任何行為或特質賺取救恩,惟有依靠耶穌,沒有其他方法。

對基督教最主要的批評之一還有基督教對於道德立場的堅持,如對於姦淫(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3-5節)、貪婪(提摩太前書6章10節)和同性戀(羅馬書1章26節)的道德立場。因為對這些道德立場的堅持,有人認為我們是不妥協讓步的人。

有沒有想過,對於這一切,耶穌會怎麼說呢?有些人估計會評價耶穌為高度“不寬容”。在四福音書中,我們發現祂並不以堅持上帝的真理為恥,且在需要的時候堅決斥責罪行。然而,耶穌同樣也不以和罪人一同吃飯、交流為恥,不論是和稅吏,還是妓女。當面對罪和真理的時候,祂不寬容,但是面對罪人時,卻是極其寬容。

作為耶穌的跟隨者,我們遵循上帝對“正確”與“錯誤”的界定。我們相信祂所說的真理——《聖經》,因此,自然無法認可其他宗教、意思形態、或上帝明確表示不讚許的生活方式。因此,如果我們把“不包容”理解為不認可其他觀點,那麼,基督徒的確是一群不夠包容的人。

但“不包容”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

在牛津英文字典中,“包容(intolerant)”指的是能夠或願意接受別人持有不同於自己或自己不喜歡的觀念或行為。

基督徒是能夠做到這點的。事實上,上帝呼召我們去傾聽和愛我們的鄰舍——即使我們不贊同他們的觀點。但說到是否認可其它觀點時,《聖經》給出了明確的界限,我們不能贊同或支持與上帝真理不符的觀點。

因此,當世人期待我們認可他們的做法時,我們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必須尊重他人的觀點,卻要堅守真理。基督教護教學家Ravi Zacharias說:“不能因為假裝包容而去犧牲真理。真正的包容是尊重所有觀點,而不是漠視真理。”

第二,我們必須包容他人對我們的不包容。我們要以愛心和耐心回應他人。不管他人怎樣對我們,我們 “言語要常常帶着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章6節)

第三,我們始終要從《聖經》中尋求真理。我們需要知道《聖經》是如何說的,這樣我們才能持守真理,並將真理活出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耶穌真的讓我們不要論斷嗎?

Did-Jesus-Really-Tell-Us-Not-To-Judge--1024x613作者:Wendy W,新加坡;翻譯:顧靜,中國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這是我們都熟悉的經文,馬太福音7章1節。這節經文常常被引用來指責基督徒,不應該評判別人的生活方式、行為作風以及價值觀。尤其是在涉及到像同性婚姻和墮胎這樣容易引起爭議和質疑的話題時。

到底哪種立場才是對的呢?是指出以上行為是罪的一方,還是強調耶穌反對我們論斷別人的一方?我曾經就為該站在哪一邊而感到迷茫和困惑。

或許,應該先重新審視一下從這節經文而得出的普遍假設。耶穌真的告訴我們不要論斷,甚至不要評判他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耶穌告訴我們要作出判斷,但要特別注意的是:為定罪他人而作出判斷,和為分辨對錯而作出判斷是有區別的。在馬太福音7章中,當耶穌告訴門徒們“不要論斷”時,對兩者作了區分。

不要定罪

耶穌確實告誡門徒們,不要像法利賽人一樣虛偽地給別人定罪。法利賽人認為,自己是上帝揀選的子民,所以在屬靈和道德方面要比異教徒更高人一等。今天,當我們因別人身上的罪而定罪他人的時候,我們和法利賽人犯的是一樣的錯誤。

但是耶穌告訴我們這樣是錯的。如果認為別人在信仰,背景或環境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話,我們其實是在說,他們沒有我們那麼有價值,那麼寶貴。耶穌告誡我們,不要以為自己自然而然地就比別人好。

“你這假冒偽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章5節)耶穌的意思是,指責別人身上的罪之前,我們應該先查驗自己的行為。改正別人的錯誤之前,我們先要承認自己的罪,改變自己的生命。如果因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或者比別人更公義——但自己卻和別人犯一樣的罪——那麼就和法利賽人沒差別了。這是耶穌和使徒保羅都曾在聖經中告誡我們的。(馬太福音23章25-28節,羅馬書2章3節)

耶穌告誡我們,不要按照表面看到的來評判,不要像法利賽人西門那樣對待用香膏擦耶穌腳的女人。西門因為那個女人的名聲不好而指責她(路加福音7章36-50節)。這就是耶穌所說的“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的含義(約翰福音7章24節)。

分辨對與錯

一方面耶穌斥責道德上的優越感,另一方面他確實希望我們有智慧地分辨對錯。事實上,聖經從頭到尾都要求我們分辨對錯(希伯來書5章14節,哥林多前書2章14-15節)。但這種分辨不應該越界,演變成定他人的罪。

在評定對錯中,做判斷很重要。當罪的行為就在我們身邊時,我們總會有本能的反應。比如,看見姐姐偷媽媽錢包里的錢,或者眼看着某個政府在大半個地球實施種族滅絕。

反對或對抗罪的行為不是錯的。堅守上帝的標準,真理和聖潔,就是在反對謬誤和罪惡。錯的是接受當下流行的觀點,認為我們不應該評判任何行為的對錯。

但是,如今“論斷”或又譯“評判”這個詞已經被解釋為如此消極的含義了。

我們該怎麼做

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靜下來問問自己和上帝,“我是不是在自己犯同樣罪的情況下,帶着錯誤的動機在嚴厲地給他人定罪?還是以禱告的心按照上帝的話來分辨善惡,並溫柔地把別人帶到上帝的面前?”

想要改正別人之前,需要先審視自己的心(耶利米書17章9節)。而當我們以禱告的心正確地分辨出了對錯之後,就應該憑着愛心說誠實話(以弗所書4章15節)。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加拉太書6章1節告訴我們,如果某個弟兄姊妹犯了罪,我們應該“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同樣地,雅各書5章20節告訴我們“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當我們在講對錯的標準,或者看到弟兄姊妹犯了錯,應該記得不要指指點點,而是要幫助他們更靠近基督。這就是用愛心說誠實話的意思。

最後,我們要效法救主耶穌,反對指責論斷的態度,追求有智慧地分辨善惡,並完全地將上帝的恩典和真理活出來。(約翰福音1章14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