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快問快答(上集)
上帝造人不只有看得見的肉身,更有看不見的精神與靈魂。身體會生病,我們的心靈也會生病。而上帝是那真正的醫生,是那終極的醫治者,祂不但不會拒絕心理生病的人,反而親近他們,醫治他們。因爲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正是那位「天天揹負我們重擔的主」(詩篇68篇19節),又「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章5節)。主耶穌基督不但能明白我們心裏的痛苦,更體會過最痛苦的撕裂。因此面對心靈疲乏、心理生病的人,「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以賽亞書42章3節)
因此說「我不好」也沒關係!我們希望傳遞這樣的信息:你不需要假裝自己很好,甚至也不需要用「敬虔」或「屬靈」的外表來遮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只有直面真實的傷疤,才能迎來醫治和痊癒的機會。你不需要自己一點點地拾起破碎的心,因爲主耶穌基督已經破碎自己的身體,用寶血爲你我造了新心!
10月份,雅米想要藉着關注心理健康課題,陪伴和關懷需要心理醫治的人。我們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在耶穌基督的愛裏得到精神和心靈的醫治。
下列問題由「山雨」回答
問題1:基督徒需要關注心理健康嗎?基督徒有心理疾病是不是「沒信心」、「不愛主」?
答:心理健康是整體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調研,每八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經歷某種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上帝創造我們,不僅是身體,還有心靈。所以,每一位基督徒都應當關注心理健康。
東西方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給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貼了許多標籤,也可以說污名化。包括在基督教的信仰下,許多信徒仍然會太過簡化地把心理疾病與「沒信心」聯繫在一起。可是,絕大多數心理疾病與「有無信心」、「是否愛主」沒有關係,也並沒有《聖經》經文支持這些之間一定有聯繫。心理疾病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病了。
我認爲我們應該避免過於簡化的做結論,比如,在《約翰福音》第九章中,門徒問主耶穌關於一位生來瞎眼的人,是那人他自己犯的罪導致的,還是他父母犯罪的報應?主耶穌回答道,「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爲來。」(約9:3)
問題2:聖經如何談到心理疾病?現在的基督徒該如何看待現代心理學?
答:「心理疾病」作爲一個詞彙並未出現在《聖經》裏。但是,很多經文有提到關乎心靈的狀況。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所羅門就寫道,「因爲他心怎樣思量,他爲人就是怎樣。」(箴23:7)。希伯來詩人鼓勵我們把重擔卸給上帝 (詩55:22)。《箴言》還提到,「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18:14)。保羅勉勵我們要常常喜樂,哪怕是在患難中 (帖前15:16-18,腓4:4等)。此外,《聖經》中好幾位聖徒也曾經歷過心靈的掙扎,例如,遭受巨大苦難的約伯、在西奈山上的先知以利亞,被仇敵追殺和至親之人背叛的大衛王、面對亡國和流浪的耶利米和以西結等等。
現代心理學由哲學發展而來,包括後期的許多現代歐洲哲學,還有後現代主義等元素的合成,所以,該學科是融匯了許多人文主義思想。我認爲基督徒應該正視現代心理學作爲一門學科給我們帶來的許多新知識;同時,也不當忘記,所有的疾病、關係的破碎的根源都是因爲罪進入了這個世界以後纔有的。現代醫學以及心理學的發展是帶給我們很多技術,可以有先進的藥物治療疾病,可以有各種心理諮詢療法;作爲基督徒,我們還有另一樣裝備,我們可以禱告。當然,也不要諱疾忌醫,該求助時當求助,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問題3:有哪些信號,說明我的心可能生病了?
答:《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和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都表明當一個人出現持續幾個星期以上的心情低落、悲觀,厭世傾向,或者常常有莫名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乃至影響到飲食和睡眠的規律,這些都極可能表示心生病了。簡而言之,就是當某種情緒或者行爲干擾到了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人際關係出現與以往的不符合,當我們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出現這樣的症狀,就要引起重視,甚至需要尋求專業幫助。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