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快問快答(上集)

 

上帝造人不只有看得見的肉身,更有看不見的精神與靈魂。身體會生病,我們的心靈也會生病。而上帝是那真正的醫生,是那終極的醫治者,祂不但不會拒絕心理生病的人,反而親近他們,醫治他們。因爲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正是那位「天天揹負我們重擔的主」(詩篇68篇19節),又「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章5節)。主耶穌基督不但能明白我們心裏的痛苦,更體會過最痛苦的撕裂。因此面對心靈疲乏、心理生病的人,「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以賽亞書42章3節)

因此說「我不好」也沒關係!我們希望傳遞這樣的信息:你不需要假裝自己很好,甚至也不需要用「敬虔」或「屬靈」的外表來遮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只有直面真實的傷疤,才能迎來醫治和痊癒的機會。你不需要自己一點點地拾起破碎的心,因爲主耶穌基督已經破碎自己的身體,用寶血爲你我造了新心!

10月份,雅米想要藉着關注心理健康課題,陪伴和關懷需要心理醫治的人。我們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在耶穌基督的愛裏得到精神和心靈的醫治。

下列問題由「山雨」回答

問題1:基督徒需要關注心理健康嗎?基督徒有心理疾病是不是「沒信心」、「不愛主」?

答:心理健康是整體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調研,每八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經歷某種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上帝創造我們,不僅是身體,還有心靈。所以,每一位基督徒都應當關注心理健康。

東西方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給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貼了許多標籤,也可以說污名化。包括在基督教的信仰下,許多信徒仍然會太過簡化地把心理疾病與「沒信心」聯繫在一起。可是,絕大多數心理疾病與「有無信心」、「是否愛主」沒有關係,也並沒有《聖經》經文支持這些之間一定有聯繫。心理疾病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病了。

我認爲我們應該避免過於簡化的做結論,比如,在《約翰福音》第九章中,門徒問主耶穌關於一位生來瞎眼的人,是那人他自己犯的罪導致的,還是他父母犯罪的報應?主耶穌回答道,「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爲來。」(約9:3)

問題2:聖經如何談到心理疾病?現在的基督徒該如何看待現代心理學?

答:「心理疾病」作爲一個詞彙並未出現在《聖經》裏。但是,很多經文有提到關乎心靈的狀況。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所羅門就寫道,「因爲他心怎樣思量,他爲人就是怎樣。」(箴23:7)。希伯來詩人鼓勵我們把重擔卸給上帝 (詩55:22)。《箴言》還提到,「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18:14)。保羅勉勵我們要常常喜樂,哪怕是在患難中 (帖前15:16-18,腓4:4等)。此外,《聖經》中好幾位聖徒也曾經歷過心靈的掙扎,例如,遭受巨大苦難的約伯、在西奈山上的先知以利亞,被仇敵追殺和至親之人背叛的大衛王、面對亡國和流浪的耶利米和以西結等等。

現代心理學由哲學發展而來,包括後期的許多現代歐洲哲學,還有後現代主義等元素的合成,所以,該學科是融匯了許多人文主義思想。我認爲基督徒應該正視現代心理學作爲一門學科給我們帶來的許多新知識;同時,也不當忘記,所有的疾病、關係的破碎的根源都是因爲罪進入了這個世界以後纔有的。現代醫學以及心理學的發展是帶給我們很多技術,可以有先進的藥物治療疾病,可以有各種心理諮詢療法;作爲基督徒,我們還有另一樣裝備,我們可以禱告。當然,也不要諱疾忌醫,該求助時當求助,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問題3:有哪些信號,說明我的心可能生病了?

答:《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和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都表明當一個人出現持續幾個星期以上的心情低落、悲觀,厭世傾向,或者常常有莫名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乃至影響到飲食和睡眠的規律,這些都極可能表示心生病了。簡而言之,就是當某種情緒或者行爲干擾到了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人際關係出現與以往的不符合,當我們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出現這樣的症狀,就要引起重視,甚至需要尋求專業幫助。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心理層面生病了,也要看醫生(有聲中文)

 

作者:Mackenzie King,澳大利亞

翻譯:夏天,台灣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我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我們在家裡從來不會提及有關心理健康的話題。當然我們身體生病了還是會去看醫生,但是涉及到心理層面的事呢……這樣說吧, 如果我們真的有上帝與我們同在的話,怎麼還會需要看心理醫生呢?

加諸在這個想法之上的,還有我這些年來的大體觀察,從講道以及我與基督徒們的談話而總結出來的,似乎都更加鞏固了這個信念:要使心靈更加強健,就需要更多地禱告;熟記更多聖經經文來擊退自我懷疑與憂傷;以及查考有關我們在基督里的身份,並培養一顆感恩的心。

於是,這些年來我都套用這樣的處理方式,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忽略我的情緒(我現在不建議這麼做了)。每當我感到自我懷疑或憂傷痛苦的時候,我就把這些想法放到我內心裡的一個叫做「無視它」的檔案夾里,畢竟,眼不見為凈,心不思則安嘛。

不幸的是,這些「更多禱告、默想經文、忽略情緒」的方法都不再管用了。有一天,在經過一連串可怕的念頭之後,我發現自己站在廚房水槽旁,吐出了我胃裡的所有東西(我的負面想法讓我的胃產生了過多的胃酸),我才驚覺自己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否則這些可怕的思想將會殘害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心理健康定義為「每個人能發揮自己的潛力、可以應付生活中的正常壓力並能夠有效地工作或在工作上有成果,能為自己所處的社群做出貢獻的一種正常狀態」 。

對我來說,尋求專業的協助並非我所孰悉的路徑,畢竟,我會覺得尋找幫助就像是在承認我的基督信仰被打敗了。在我狹隘的觀念里,只有精神病院里的患者才需要去看心理醫生、治療師、諮詢師,而那些人都是在臨床醫學上被診斷為瘋狂的人,就像那些在蝙蝠俠電影中阿卡姆瘋人院裡頭個個腦子中滿是妄想的角色們。在我看來,這些人都不是天天腳踏實地工作的正常人,他們沒有一份規矩的工作,沒有規律的運動健身習慣,過不上體面的生活。但其實當時這樣想的我,卻已經在看心理醫生了,我的醫生協助我處理自己低自尊的問題,並教導我控管情緒的技巧。後來,在新冠疫情完全擾亂了我的各種計劃,也打碎了我的一段潛在戀愛關係之後,我每個月固定和心理醫師的約談時光竟成了我當時的生命線,陪伴我走過了那條黑暗而悲傷的隧道。

因此,可以想見在第一次看醫生並要求轉介到心理醫生看診的我,需要鼓起多大的意志力與勇氣。而當我真正赴約看診的那天,我小心翼翼地環顧四周,看有沒有穿拘束衣的精神病人出現。但我實際上看到的都是正常人:帶著青少年的父母,上班族和學生。

我確實是克服了一些困難才踏進診室尋求專業幫助的,但我也很開心自己這麼做了,這一路走來,我學到了以下幾點,它們也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

 

1.就算有問題也沒關係(譯註:與熱播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英文標題同)

 

即便我希望我的人生能一帆風順,但我學會了承認,有時候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有時候也會有覺得難過,需要找人傾訴的時候。

我了解到在我們生命中的痛苦時刻里,我們可能會坐在床上流淚,心裡想著這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而就算是這樣也是沒關係。

再則,經歷情緒的起伏有助於我們個人生命的成長。如果我自己不曾經歷過憂傷痛苦,我又怎麼能在未來有朋友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陪伴他們一起度過難關呢(哥林多後書 1章3-4節)?如果我不明白這些痛苦的感受,我要如何才能完全經歷上帝的慈愛和安慰呢?(因為在生命的順境中,覺得蒙福是件容易的事)

生活不會永遠像一束美麗的鮮花那樣美好,但這沒關係。

 

2.你可以尋求幫助

我當時特別糾結於該不該尋求幫助,我認為接受專業的幫助就幾乎等同於拿到了醫院認證的瘋子證明。我也害怕被別人發現,或者未來找工作的時候老闆會發現,然後會給我貼上「狀態不穩定」的標籤。

但我很慶幸自己最終還是去看醫生了,並且在療愈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就醫這件事並沒有錯(實際上說起來,甚至值得稱讚呢)。對我來說,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而不被論斷,並擁有一個為我量身打造的康復計劃真的很有幫助(而不是要我直接套用某個對某人的哥哥的女朋友的姐妹有效的方法)

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其他途徑找到幫助:例如一位可靠的朋友,你的心靈導師,某位有過類似經歷的朋友,或者心理健康救助專線。

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也告訴我,我們無法離開群體獨自生活,遇到困難的時候,身旁有人能扶持我們是很重要的。

我們在聖經中也看到同樣的道理。傳道者談論了二人如何比一人強,因為若是一個人跌倒,另外一個可以扶起他來(傳道書4章9-10節)。對我來說,這意味著去接受輔導,伴以向幾個好朋友傾訴和有一個我能夠倚靠的好姐妹。

 

 

3.你可以承認自己的情緒

我不喜歡哭——熱淚盈眶,淚流滿面會讓我覺得很不安。不喜歡哭就連帶意味著,我不喜歡自己哭泣時的樣子(但我們當然不可能一輩子不哭),因為我覺得哭了就表示那個傷害我的人贏了。再加之我讀到一些文章說女性天生比男性有更多情緒,並且這會使女性的職業生涯受損,我更是討厭哭了。因此,我堅決不哭泣,而是咬緊牙關,勇敢面對(儘管我的牙齒其實可能想打顫)。

接受心理諮詢後,我才開始接受眼淚和憂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樣一個事實。我所擁有的感受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是我接收外在情緒刺激後的自然反應。如果我們能接受在遇到有趣的事情的時候開懷大笑,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自己在遭逢悲傷的時候放聲大哭呢?允許並接受哭泣的自己吧(而不是因為覺得哭不好就簡單地把眼淚擦去)。這樣的想法幫助我認識到,我可以在遭受傷害或失望時表達悲傷,我的這些情緒都是被允許的。

此外,當我打開聖經時,我發現其中不乏大哭之人。他們所流露的眼淚和悲傷絲毫不會減損他們的英雄氣息。例如約伯,他的臉因為哭泣而發紫,他的眼皮上有死蔭(約伯記 16章16節)。例如耶穌,與馬利亞和馬大一起為她們死去的兄弟拉撒路哀哭。聖經里滿是涵蓋了人類所有情緒的經文,正如傳道書第三章第四節所說的「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回顧過去,即使我起初很猶豫是否該尋求幫助,但是我真的很高興自己做了這個選擇。因為尋求專業的心理協助為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我能夠在不被論斷的情況下闡明自己的想法,並學習如何以更好、更健康的方式應對我的情緒。

我之前常想,「上帝的幫助」,和「被從悲傷的深坑中拉出來」究竟是怎樣一副景象?而我的這段經歷告訴我,只要我願意放下自己的偏見,敞開心胸接受祂所提供的各樣支援與協助,上帝的幫助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到我的生命里。

上帝在我生命中所安排的每一個人際關係,不論是和我的心理醫生的還是與我的家人、朋友的,都讓我確信我有一位信實的上帝,祂牽著我的手,陪我走過絕望的深坑。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基督徒還需要看心理醫生嗎?!

 

作者:可悅

有聲播讀:佳音

 

 

我自認為是個成熟的基督徒。我清楚救恩,熱愛讀聖經,時時禱告,也能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和聖靈活潑的帶領。如果你看到我,你也一定能感受到我身上的喜樂,因為很多人都這樣說過。喜樂是真的,但我喜樂、信主的同時,身陷抑鬱也是真的。至今,抑鬱症好了很多年後,我都還會每隔一段時間去看心理輔導,幫助我處理生命中的問題。花錢的那種。

為什麼我有聖經,有穩定的教會生活,參加聖經學習小組,有活潑的敬拜生活,連退休會都積極參與,教會更是有豐富的禱告醫治資源,我還要去看心理醫生或心理輔導呢?因為心理輔導或心理醫生,就像醫院的其他科醫生一樣,是上帝祝福我們的給我們帶來醫治的資源和渠道。有病就要看醫生,要打針、吃藥才好得快!

是心理醫生醫治好了我的抑鬱嗎?

當然不是,連我的精神科醫生都感歎:“治好你的不是心理輔導,是你裡面的信仰。現代人沒有信仰,所以很容易放棄。但你的信仰,幫你這麼短時間復原。” 心理醫生不是我們的救主,耶穌才是。耶穌也才是那真正醫治我們心靈的醫生。

那心理醫生主要扮演怎樣的角色?

心理醫生的工作,不是給我們答案,而是幫我們去認清問題的根源,也給我們一些話語,讓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經歷的究竟是什麼。不然,我們只是難受,卻說不出哪裡不對勁。對於我來說,其實每次去看心理醫生之前,我都會問上帝,我究竟發生了什麼,我為什麼會這樣。上帝通常會給我一些方向,心理醫生則用一些專業的提問,幫我表達更多,發現更多。有了新的發現,我也會再回去聖經中找答案,用上帝的話語去擊敗我實際相信的謊言。比如,我常常會放棄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讓給別人。這會導致我在生活中不爭取或容易放棄。在去看心理醫生前,我已經留意到這一點,也知道可能跟我小時候的經歷相關,但不知道完全的前因後果,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內心的創傷。這時候,心理醫生的作用就是幫我發現是什麼造成了我的創傷,讓我內心相信了什麼,從而導致我消極的行為。同時,心理醫生也會依據很多專業人士總結出來的方法幫我們處理內心的創傷。完成這一步後,心理醫生通常會再給一些實用的工具去幫助我們改變行為。但在改變行為的同時,我會去聖經中找到相關經文,改變我的認知。認知的改變搭配行為的改變,就治標又治本。畢竟耶穌也說,有了祂的話又去行的,才是把房子建在磐石上。所以我們要讀聖經,也需要專業的幫助幫我們改變行為。一個人走路會跌倒,給自己多一點幫助,是智慧之舉。

我們為什麼會拒絕心理醫生?

或許首先不瞭解心理醫生的工作內容,其次信不過心理學,最後還有點擔心自己信心理學而不信上帝?心理學畢竟發展了這麼多年,雖然可能有些理論與聖經不符,但一些主流的進展應該還是比較科學的。並且現在有很多神學院都有基於聖經的心理學專業。基於聖經真理的心理學,是可以幫助我們的。以防萬一,在接受心理治療之前,一定要對你見的心理醫生的專業背景、所使用的理論基礎有所瞭解,看是不是符合聖經。畢竟在心理治療時,我們是把心袒露在外。我們想袒露給上帝,不會想要袒露給祂以外的任何權威。

挑選心理醫生時要注意什麼?

如上面所說,瞭解一下心理輔導的教育背景,理論體系,以及他或她所聯繫的機構或學派。我自己找心理醫生有三個方式:1. 神學院推薦 2. 權威神學院畢業的心理醫生 3. 教會推薦。雖然非神學院畢業的心理醫生可能也會幫助到我,但我知道我最終要回到上帝的話語裡,所以如果我的心理醫生也是從聖經真理出發給我醫治,我們會在同一個頻道。有時,你的心理醫生也可能信心很好,但不專業,這個也要主意。不是所有信主的心理醫生都是好醫生,教育和經驗很重要。可以先試一兩次,如果心理醫生不能很好地幫助到你,就換一個。當然,如果很嚴重的心理問題,需要吃藥,就找權威的精神科醫生。他們很多時候不是基督徒,但他們知道怎麼用藥。

說到這裡,其實你可能也看到,心理醫生可以幫助到我們,但只是輔助作用。在看心理醫生之前,以及之後,最重要的是去尋求上帝,在祂的話語中找答案。跟上帝活潑的關係是醫治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也不用拒絕心理醫生,他們會幫你一起努力。別的不說,應該會好得快一點。切記不要獨自面對,加油!

為什抑鬱症好了我還繼續看心理醫生或輔導

生命中有很多其他可能還沒有被命名為某個病症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花時間,或需要去處理,好讓我們生活得更健康,更符合上帝心意的。比如你的焦慮影響到了你的正常生活,或者你始終無法在跟家人或同事的關係上有突破。這樣的狀況我會先通過讀聖經、禱告、閱讀相關書籍、參加教會提供的醫治課程來解決,但當我實在是不能自己突破時,或生活被嚴重影響時,我就會找心理輔導集中針對某個問題做一次處理。這就好比你大病好了,平時只是傷風感冒。很多時候你多喝點蜂蜜水能好,但有時你還是得去看醫生,拿點藥才能好。

感謝我們的天父,祂不單是救贖我們,讓我們跟祂和好,同時也是一生不斷醫治我們的上帝。不管你需不需要看心理醫生,都願我們被上帝不斷更正,不斷醫治,活出祂原本設計的我們的模樣,更像耶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讓我們來聊聊心理疾病吧

 

作者:Marissa Luk       翻譯:Rui Qi

 

我在16的歲的時候,第一次出現了焦慮的癥狀。一年後,我決定回應全職事工的呼召,這使得我在接下來的八年中去了好幾個不同的國家。 在旅程中,從高中開始的心悸、疲勞和消化問題等癥狀開始加劇。

當這些癥狀開始影響我的社交生活和我從事的事工時,我嘗試在我最初服侍的一間教會分享我的情況。我認為尋求教會領袖的幫助會對我很有用。但是我得到的回應卻非常簡單:「禱告吧,要對上帝更有信心」。

隨著癥狀惡化,我開始出現幻覺、腦霧和刺痛性頭痛,這導致我有一次已經想要自殺。當我那時的牧者聽到這件事情,他表現出了對我的失望。他說他不知道該拿我怎麼辦才好,我需要更好地管理我的心靈和思想才行。

可悲的是,我在其他牧師和教會那兒得到的也是類似的回復。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認為我的靈命有問題,但我一直無法弄清楚我需要關注的信仰問題是什麼。 在教會之外,我亦不知道還能去哪裡尋求幫助。

 

 

靠著上帝的恩典,這的情況變得好起來了。

 

在看過多位心理諮詢師近十年後,今年我終於了解到造成我多年的心理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一種聽力障礙(癥狀包含聽覺過敏和耳鳴)。 這種聽力障礙除了會引起我對聲音的強烈不安和敏感性外,還會導致嚴重的焦慮和抑鬱。

這是一種不可治癒的疾病,但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來控制病情。 這意味著我可以學會管理我的社交活動,並有意識地尋找安靜的環境來自我修復。

認識到這一點成為了我生命的轉折點。了解這種疾病背後的問題使我能夠繼續前行去追求我的夢想和我想要的生活。

 

 

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

 

雖然一般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多是情境性的(受情感、工作、社交生活等影響),但心理疾病本質上是精神器質性的(並且通常是持久的)。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心理障礙定義為「在個體認知、情緒調節或行為上有著臨床顯著障礙的情況。 它通常與重要功能領域的損傷和疾病有關」。

心理疾病包括神經發育、人格、創傷相關、飲食失調、精神病、焦慮和情緒障礙等問題。

人們常常把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的經歷與每個人在生活中面臨的平均焦慮和壓力進行比較。但心理疾病/障礙在某種程度上要比普通人的情緒體驗強烈得多。

這種對健康的無知常常會導致人們忽略和標籤化那些十分需幫助的人。

 

 

我沉浸在他們的愛中

 

在我一路與心理疾病抗爭的過程中,只有一個教會讓我感受到了真正的被關心。在我早期的事工生涯中,我搬到了香港並成為了一個教會的一員,結果證明這是我開始治癒之旅的地方。

正是在那個教會裡,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專業幫助的概念。教會不僅了解心理健康問題,還讓我意識到我應該得到幫助。牧師和一些領袖聽我講述了我的精神和身體癥狀。他們看到我是如何在努力面對這些問題,並幫我聯繫了一位心理諮詢師。

在我第一次與心理諮詢師會面後,我覺得我可能還有希望,有可能能夠弄清楚我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感覺到,這不是屬靈的問題,而是身體的問題。我被轉介給了一位精神科醫生,在他的照顧下,我最終被診斷出患有臨床抑鬱症和焦慮症。

在查明我健康問題的艱難過程中,我得到了教會的支持和極大的愛。

一個教會的朋友有時會陪我去醫院做檢查。教會非常歡迎我去參加各樣的活動,弟兄姐妹們會定期問我過得怎麼樣以及治療進展如何。在我身體不適不能出門的日子裡,他們還會來家裡探望我。

他們不僅接納我為教會中的一員,也鼓勵我繼續在事工中工作。

 

 

我相信有改變的空間

 

我無數次聽說教會是一個治癒和幫人修復的地方。如果是的話,我相信它也應該包容有心理障礙的人。但在基督徒圈子裡,很多人在得知他人患有心理障礙並需要幫助時,卻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根據我在亞洲各地的經驗,我發現人們(包括一些教會裡的人)有時會把心理障礙等同於對某些所謂罪行的懲罰。

儘管聖經中沒有明確提到心理障礙,但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人物忍受極度心理痛苦的例子:以利亞(列王紀上 19章3-4節)、大衛(詩篇 69篇1-3節)、保羅(哥林多後書1章8節),這向我們表明,我們的心理障礙經歷不一定是因為我們犯了特定的罪。

另一個普遍的看法是,心理障礙是一件令人羞恥的事情,所以有些人甚至不想和有這種掙扎的人聯繫在一起,更不用說學習如何支持和幫助他們了。害怕與「瘋狂」的人有瓜葛,害怕自己不知道或不理解的東西。鑒於這些,避免和心理障礙者接觸比幫助他們要容易。

說回到香港的教會,令人驚訝的是,教會領導層與醫療保健和醫療專業人士有聯繫。他們可以推介會友去看這些專業人士。教會還為人們談論心理健康問題營造了一個安全的環境,因為領袖和牧師自己會在佈道和小組中提到心理健康的話題。

可以理解的是,從現狀看來,沒有多少教會對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有一個健全的理解,也沒有多少教會能夠為他們的成員提供專業的醫療資源。在這種情況下,認識和教育必須從那些對心理健康問題有認識或經歷的人開始。

 

 

如果你的教會對心理健康沒有太多了解,以下是一些關於如何採取主動行動的建議:

 

自願分享你在患有心理障礙上的見證。

徵得你的教會領袖的許可,組織一次關於心理障礙的研討會,並邀請一位基督教醫學專業人士就此事發表演講。

與其他願意加入或分享自己與心理障礙作鬥爭的弟兄姐妹一起成立一個支持小組。

祈求上帝向你顯明在你的教會中提出這個話題的機會和可能的方法,並祈求祂賜你智慧和創意,來教育和提高人們對心理障礙的認識。

 

我認為教會可以通過這些方式提供幫助。

如果你是一名教會領袖,有人來找你並分享聽起來像是心理健康問題的事情,請不要立即用諸如「哦,我也是!我也會焦慮和疲倦」等的話來回應,請盡量先聽,並提出問題以了解更多信息。人們總是很想快速回應,但在這種情況下,傾聽比給出無益的「答案」更有幫助。

除了傾聽,教會可以提供支持的其他實用方式包括陪伴有需要的成員看醫生或心理諮詢師,並定期邀請這些成員參加團契、教會活動和教會外的聚會活動。

這樣做有助於他們不被孤立,並為你創造機會學習與他們正常互動。這不僅能夠鼓勵他們,幫助他們看到大家不只是因著他們的精神掙扎而認識他們,更是把他們當做同樣被上帝愛和珍視的弟兄姐妹。

教會成員一起去做這些事情很重要,這樣關懷的責任就不會落在一個人身上。 為那些照顧心理障礙患者的弟兄姐妹建立個人的界限也很重要,這樣他們就可以休息,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並保護自己免於倦怠。

我的禱告是,當有心理疾病的人尋求幫助時,教會會是他們首先想到的地方之一。作為所有人的避難所和和平之地(哥林多前書12章25-26節),如果教會能夠引導人們獲得專業幫助,並作為一個社區為心理障礙患者提供切實的支持,這樣的支持就可以改變無數人的生命。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