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徵兆看出你 “以自我為中心”

5-Signs-that-We-are-Preoccupied-with-Ourselves-1024x613作者:Alwin Thomas,新加坡;翻譯:張詠惠,台灣

老實講,如果我們夠誠實的話,人人都多少有些自戀傾向,無一例外。話雖如此,我以下的言論卻並非有意冒犯任何人。我希望提出這些指向標,能幫助我們辨識“自戀”傾向,並及早處理,防患於未然。

徵兆一:你點開了這篇文章

沒錯。既然你點開了這篇文章,就說明你多少有點沉浸在自我之中。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太過於專註自己。雖然如此,這並不完全是件壞事。真正的問題出現在當我們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犧牲他人利益的時候。

心理學家認為,相對於專註自我來說,自我認知對我們更有益處。自我認知讓我們洞悉指導我們行為的內在動機與渴望。自我專註會讓人不滿足,而自我認知卻能夠激發人進行內省。自我認知激發我們思索如何改變負面心態,活出更豐富、更滿足的人生,不僅有益自己,更同時造福他人。

徵兆二:你發現自己經常批評他人

鼓勵和激勵他人,特別是親朋密友向前走是合乎聖經教導的。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1節告訴我們:“所以,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正如你們素常所行的。”

可是,你有沒有感到過自己有強烈的需要去更正別人?這種需要如此強烈,以至於如果碰到以下兩種情況,你就會沮喪抓狂:1)感到自己無法與對方溝通;2)對方不接受你的建議或不明白你的意思。如果你曾因其中任何一種情況而沮喪,那很可能是你對自己以及別人提出了不切實際的要求。如果你常常對人感到灰心失望,或發現朋友們越來越不想和你一起,這就是警訊了。

有一段時期,我對身邊所有認識的人都失望透頂。無論朋友們花多少時間跟我在一起,有多關心、在意我,我總能換着法兒對他們挑三揀四,讓他們覺得自己好自私,沒把我當回事。

這樣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要記住,我們都仍然處在一個“成聖”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逐漸變得更好。耶穌曾親自向那些被社會唾棄的人展現無比的耐心與慈愛,包括稅吏與妓女。耶穌雖未包庇他們的罪行,卻以溫柔更正他們,並給他們時間與空間做出改變。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效法耶穌的忍耐,不僅原諒朋友有時做得不好,也要在我們自己由內向外被更新的時候原諒自己的不足。聖經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后書4章16節)。

徵兆三:你總在擔心怎樣才能提升自己

你身上有哪些特質,是讓你着實受不了的嗎?即便你卯足全力改變自己,還是不可避免地回到原地?例如,你是否一直在努力改正自己缺乏自律的問題,卻還是免不了拖拖拉拉、浪費時間?

我們可能會立志改變自己,並在短時間裡看到起色。但是不到幾個禮拜或幾個月,我們發現那些陋習又回來了,叫我們對自己又失望又憤怒、心煩意亂。

我能不能說,這是因為我們太專註於自己,想靠自己解決所有問題呢。我們常常坐立不安,是因為我們不肯放手。因為其實我們沒有真正相信,上帝大到能解決我們的一切問題,也不真的確信祂會幫我們解決。

我們一直在用自己的能力來改變自己——難怪會不停失敗!讓我們信靠上帝吧,讓上帝接手。

徵兆四:你感覺講話的總是你

你有沒有曾經話講到一半,突然發現講話的怎麼凈是你自己?也難怪呀,因為你一直講個不停嘛!人際關係卻要求雙向溝通。

如果我們刻意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努力去傾聽別人,我們就會學會如何關心別人。我們會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避免自己也犯同樣的錯誤。土耳其有句諺語大有智慧:“說話是銀,聆聽是金。” 有沒有可能,即使和周遭朋友相識多年,你其實一點都不了解他們的個性,甚至連他們的喜好也搞不清楚呢?

有時,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也是如此。我們把時間都用來禱告,告訴上帝我們需要什麼、掛慮什麼。可是我們有沒有暫停片刻,想想祂要對我們說什麼呢?

徵兆五:你不敢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

多年來,我都很難做到真心誠意地關懷他人。當我與身邊的人互動,即便是與我所愛的人互動時,我都總是在盤算怎樣才能確保他們也以同樣的關心與愛回報我。我要怎樣對他好才能讓他對我死心塌地呢?我要送她什麼禮物,才能讓她更愛我呢?甚至還有:我能為上帝做什麼,好讓祂永遠不離棄我、拋棄我呢?

最後,當別人沒有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回應我時,當他們沒能滿足我不切實際、自私自利的期待時,我就大失所望。長期以來,我一直找不到出路——直到我認識到,我必須先了解與人建立關係究竟意味着什麼。而我對這一人生功課的學習正來自於我人生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關係:我與上帝的關係。

我學到的第一點是祂對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的。早在創世以前,上帝就愛我們。即使我們背叛祂、遠離祂,反抗祂,上帝從未停止按着我們的本相愛我們。一旦我了解到這一點,我就開始學會如何愛別人——按着他們的本相愛他們。不在於他們能為我做什麼,甚至不在於他們如果離開我會對我造成怎樣的傷害,我愛他們,單單因為上帝想讓我去愛他們,這些祂無條件、無私地愛着的人。關係,從來都不是等價交換。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我是誰)

愛的符號

愛的符號

作者:吳詩蕊,馬來西亞

祂在我生命里打開了一道
以亘古不變的把我喚來
我用思考我到這裡的目的
沉澱思緒
原來祂早已安排
使我走過祂所設下的
讓我認識了你和她還有他在之間
有時候真的讓我T.T
又或者當我處在@_@的時候
祂不單^u^幫助我
也會給予^O^
即使在生命的轉折處
使我有無限的驚喜
原來那是超乎想像的
我的未來將會有怎樣的
我期待
因為祂
永遠不會有
將來
那是無法想像的……
就將這故事寫在《》號中
以基督為@

註釋:
,逗號=沉澱、回顧、停留
;分號=人生的轉折處
!驚嘆號=超乎想像
?問號=思考
《》書名號=寫成一本書
“”開關引號=生命的開始與結束
、頓號=許多
:冒號=話語
。句號=結局
……刪節號=等等、數不完
@標籤=Mark


創作者筆記:

在這網絡的時代,我們常常說著不一樣的言語,而現今的年輕一代也慣以符號作為表達的言語。上帝創造我們,是要我們稱頌祂的名,不管使用什麼言語,都是為表達上帝的愛。即使是非文字的符號,也一樣可以表達上帝的愛。符號,可以沒有任何意義;符號,也可以變得有意義。創作這首用符號編織成的小詩,用以表達對小組及上帝的感恩。

 

*此詩歌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

孤獨與獨處

lonely作者:Jan Sullivan

你是否曾經在擠滿了人的房間裡卻感覺到十分孤獨呢?你是否曾經自己單獨待著卻未曾覺得孤獨呢?孤獨和獨處是不一樣的。

獨處意味著並沒有人在你身邊。獨自一人並非你和別人斷絕了關係。而孤獨卻是完全不與他人來往。

感覺孤獨意味著我們覺得與世隔絕了——與那些愛我們的人失去聯繫。這會經常令我們心情沮喪。作為青少年,你身體因荷爾蒙的影響,不斷的變化著。所以你可能很容易感到憂鬱,從而使你把自己蜷縮起來,與朋友、家人和其他人隔離開來。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當你感覺孤獨的時候,你需要與另一個人甚至是一隻寵物,接觸,因為我們是群居的生物,需要與人交往。

如果你覺得你的朋友們因為某些原因離開了你,你可以試著去接觸那些你通常不大聯絡的人。你可以試著去交新朋友或領養一隻被遺棄的寵物;也可以去一個養老院或退休院陪伴那裡的老人,並瞭解他們過去的故事和生活。你的關心能讓他們不再感覺寂寞。其實,我們彼此需要對方的陪伴,因為人類並不是註定要孤單的。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人中,有一位你可以認識的。祂來是要與你建立良好關係,永遠與你同在,不會讓你孤身一人。祂就是上帝的兒子,名字便是耶穌基督。祂為了能夠讓你認識上帝而來到這個世界,好讓你能和上帝建立關係。你會發覺上帝永遠不會離開你或遺棄你。雖然有時我們偏離了祂,祂卻永遠都會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只需轉向祂就能再次與祂同行。只要認識了上帝,你就再也不會覺得孤單了。

自我形象,為何重要

indentity-why important
很多人或許還不曉得,一個人怎麼看待自己,其實不僅和外表、能力有關;更重要的是和生命裡重要的人如何看待自己有關。如果生命中「重要的人」幫助我們感到受重視、有人關愛,那麼我們就易於擁有健康的自我看法。反之,他們若是讓我們感到能力不足、沒人需要,我們就會很容易產生下面這些思想:
˙「我一定有什麼問題。」
˙「我在這裡沒有立足之地。」
˙「我討厭自己。」
˙「我不能勝任。」
˙「我比不上別人。」
˙「我巴不得躲起來。」

這些負面的自我形象,就等於是詛咒。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無能,你的表現也會是很無能;你若自以為糟糕,你會下意識地變得糟糕。自我形象差的人,不但不敢接受挑戰,與人交往也會退縮。認為自己注定失敗的人,大概不容易成功。負面的自我形象,就好像自己促成預言的實現一樣。認定自己沒辦法贏的人,就容易讓自己的預測成為事實。

與此相反,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一種祝福。覺得能助人一臂之力的人,更有可能採取行動,改善別人的生活。自我形象健康的人,易於接受挑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覺得自己不錯的人,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期盼。

然而,自我形象也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健康的自我形象雖有益處,但我們要知道,學校、媒體、甚至宗教圈子裡所宣講的「積極思考」,其實也有危險。很多人為了幫助別人甩掉自卑、自暴自棄的情緒,卻讓他們產生虛幻的希望。

健康的自我形象,必須實實在在。它不是自我膨脹的自信,誇大其辭:
˙「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都可以!」
˙「我該得的,還不止如此呢!」
˙「我一切靠自己,從不要人幫!」
˙「我做事,向來不後悔!」
˙「我天不怕、地不怕!」

與此相反,正確的自我形象是客觀地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健康的自我形象不是誇口,而是自信地說:
˙「我的生命有意義、有目的。」
˙「我是這裡的一分子。」
˙「我能愛人,也值得被愛。」
˙「我需要別人,別人也需要我。」
˙「我會為所做的錯事,尋求他人原諒。」
˙「上帝帶領我做的事,我一定能做到。」

本文摘自探索叢書《自我形象-聖經怎麼說》一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