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苦難

上帝會給我們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嗎?

Will-God-Give-Me-More-Than-I-Can-Bear-1024x613 (1)

作者:Kezia L.,新加坡;翻譯:孔曉慧,中國

「上帝絕不會讓難以承受的事臨到你,祂只會把你能處理的事交給你」。

剛開始信主的幾年裡,每當面臨挑戰,這句話就安慰我。我甚至用它來勸慰正經歷艱難時刻的朋友。

但是當媽媽去世時,我有點懷疑了。不久后,一個與我關係很好的舅舅被槍殺。接着,我婚禮三天後爸爸去世。幾個月後,另一位舅舅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中失去雙臂。以前使我受到很大鼓舞的話語現在突然站不住腳了。

上帝怎能讓這些事發生?我完全理解不了。我心裡想,他們不是說上帝不會把過於我能承受的擔子給我嗎?為什麼現在我所面臨的超越了自己可以承受的極限呢?

這不僅讓我想到自己,還想到那些處境比我更加艱難的人。我的意思是,我怎樣去安慰一個剛剛失去自己小孩的媽媽,告訴她上帝不會給她過於她所能擔當的擔子呢?或者怎麼向一位剛剛埋葬了妻子和孩子的人說這話?又或者怎麼向一位失去雙親的孤兒如此解釋呢?

我怎樣才能讓這些慣常用到的安慰話語可以去解釋悲慘的生活現實呢?上帝真的不會把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擔子給我們嗎?

好長一段時間,我都選擇繼續相信祂不會。我假裝堅強,繼續生活。但是偽裝很難繼續,我幾乎堅持不住了。

是的,上帝會那樣做。

一段時間后,我最終有勇氣承認:上帝會給我們超過我們承受能力的擔子。我相信祂會讓我們經歷刻骨的痛,可能會摧毀我們讓我們所剩無幾的痛,亦或經歷慘痛的失敗。

那我們如何理解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中上帝的應許呢?畢竟,那裡明確指出上帝「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就是這裡,我意識到,這句經文中的「受試探」是指着罪而言。上帝不會容許我們受試探過於所能抵禦的。這個經常被誤用的經文不是指遭受試煉講的。

提到試煉,我相信上帝會給我們難擔的擔子,因為如果我們凡事如意,順利應對一切,我們就真的不需要祂了。如果我們可以承擔每一個擔子,我們就沒必要轉向祂,祈求得到祂的幫助、讓祂加添力量和勇氣了。

除非我們有基督賜下的恩典和力量,我們無法忍受試煉。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自己曾在生活中經歷過一些讓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無能無力的艱難處境,沉重的苦難將我整個人耗盡,讓我哭都哭不出來了。痛苦太重,難以承擔;心裡滿滿的都是苦。就是在這個時候,除了我與上帝的關係,其他都不再重要。

痛苦是有益的。

那是不是上帝容許苦難發生就表明祂很殘忍呢?當然不是。

事實上,痛苦對我們有益處。不,我並不是說我喜歡痛苦——遠非如此。但是儘管它令人生厭,卻是一位良師益友。痛苦幫助我們清晰地認清自我,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痛苦讓我們知道有些地方出問題了。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在戰爭中下半身失去知覺的老兵。在一個場景中,一位高中生志願者正幫他清洗身子。高中生說有時他真希望在學校的足球訓練中感受不到疼痛。這時老兵回答道:「不,不要。你不會想像我一樣失去痛覺」。

我認為這就是我們的狀態。我們想逃避痛苦,相信這樣對我們是最好的。但是痛苦不是我們的敵人。它實際上幫助我們過得更好。痛苦把我們引向正確的方向——過一個定睛上帝、依靠上帝的生活。

我並沒有覺得你我經歷的困難無關痛癢。相信我,我也曾希望自己的生活遠離苦難。但是,我不得不說,在上帝的智慧中,祂讓凡事的發生都有目的。

現在我更深依靠祂來得力量,知道沒有祂我絕對搞不定。我也學習更好地愛人,真正地關心他人的幸福。我看到自己自私慾望背後的愚蠢,做決定時也更加有智慧。這些只是上帝教我的一部分功課。不經歷痛苦,我永遠也領悟不到這些。

試煉和痛苦是我們最終必須要面對的現實。但是我們可以放心的是,每一步都一定會有上帝與我們同行。

此文章原載於作者的博客,此版本已由雅米事工團隊編輯。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面對苦難)

當家人反對我信主的時候……

girl-672254_640

作者:Sunny Pan,台灣

我今年22歲,是個基督徒,如果你問我:「你的人生有沒有過什麼苦難?」我會說:「家庭攔阻」。這是許多一代基督徒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我不敢說我的苦難有多大,但那的確是我到目前為止經歷過最大的苦難。

第一次經歷上帝

我出生在一個傳統信仰的家庭裡,雖然聽說過基督教和上帝,但我不認為這位上帝與我有任何關係,更沒想過有一天我會信主。直到四年前,我還是個高三的學生,必須要面對上大學前的升學考試。那時的我因為想實踐自己的夢想,所以很期待能考上理想的學校和科系,然而因為太過在乎,所以變得患得患失,漸漸失去了喜樂,人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就在同一年,我認識了上帝,才了解到原來上帝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美好的計畫,我不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抓,只要完全信靠祂、按著祂的旨意走,我就能得著一個豐盛的人生。當我選擇跨出信心的步伐並試著相信祂時,上帝就接手了我所掛慮的一切,我的心也開始感到無比的平安。那是我第一次經歷上帝,從此,我便決定一生跟隨。後來上了大學,我才正式進入教會,但那也正是風暴的開始。

心碎的聲音

我家的生活雖稱不上富裕,但一家人和樂融融地住在一起,倒也還算幸福。對我來說,家人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做任何事或決定時,他們總是我最好的諮詢者和支持者。因此,我很享受和家人無話不談的感覺,所以即使明知道家裡是拿香拜拜的,我還是想讓家人知道我信了耶穌,也去了教會。殊不知,爸媽一聽到「教會」兩個字就很反彈。一開始他們以為我只是玩玩,但隨著我去教會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他們的反對也越來越激烈。我永遠不會忘記有一次聚會完回家,爸媽對我說他們沒有我這個女兒,說我不孝,要我搬出去住,甚至要我休學。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就像匕首一刀又一刀地刺入我的心,那是我第一次聽見心碎的聲音。哥哥也因為我傷了爸媽的心,不再跟我說話,爸媽不接受我,哥哥不諒解我,一些親戚長輩也不支持,我就如同家中的罪人一般,好幾個夜晚都哭著入睡,我不懂這樣的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進窄門、走小路

有時,在教會可以聽到同樣有家庭攔阻的弟兄姊妹的見證,有人為了信耶穌被爸媽趕出家門,有人則是被打,當然也有人的攔阻沒那麼嚴重。但無論攔阻是大或小,上帝對每個人的計畫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當揹負的十字架。上帝祂認識我們,並知道我們可以承受的有多少,然而,重點是我們是否有用盡全力走到最後一刻?

還記得爸媽要我搬出去住時,我真的差一點就要賭氣走出家門。那時,我所有的思緒都被情緒所佔據,我難過到極點,我以為「搬出去」就是我要揹的十字架,殊不知我只是在為自己找一條比較好走的路。就在我想收拾行李的時候,我教會的輔導打電話給我,她要我死都不能主動踏出家門,除非我爸媽真的把我拖出去。當時的我雖然一點都不明白,甚至覺得有些不情願,但我仍然選擇順服。事實上「搬出去」比「留下來」要容易得多,在跟隨耶穌的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常想選擇較輕的十字架去揹,但那真的是上帝所期待的嗎?耶穌為了完成天父旨意、為了救贖我們,所受的苦楚不比我們更大、更艱難嗎?耶穌在被捉拿的那個晚上對上帝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馬太福音26章39節)願耶穌基督捨己的心志可以時時提醒我們。

世上的光

我很感謝當時教會小組的輔導,在我信主初期面對這樣的逼迫時不斷地鼓勵我、堅固我,並且給了我許多聖經上的教導。聖經上說我們是世上的光,「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馬太福音5章15節)如果我離開家,或許我會面對更少的不快,但待在家中,卻可以讓家人有機會看上帝在我裡面的工作。我願意上帝在我身上的奇妙工作也給家人帶來祝福。也許有許多事是我們不明白的,但因著相信上帝、相信祂對我們的計畫與帶領都是好的,就會有勇氣繼續走下去。

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人的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患難,但那些患難之所以發生在我們身上並不是上帝要惡整我們,而是上帝要在過程中試驗我們、熬煉我們,使我們可以承接祂更大的使命。這就如同舊約聖經中大衛擊打歌利亞的故事一樣,上帝沒有讓大衛直接去面對身形巨大且自幼作戰士的歌利亞,而是在那之前先讓他去面對兇猛的獅子和熊(撒母耳記上17章34-36節)。

信主四年了,雖然四年來大大小小的逼迫與攔阻不斷,但感謝主我仍然住在家裡,大學也順利畢業,和家人的關係也不再那樣緊張。這對當時處在苦難中的我來說是完全不敢想像的事,雖然家人還是很反對我信耶穌,可能三不五時仍會冷嘲熱諷一下,但上帝的恩典是夠我用的。從我遭遇家庭攔阻後,就聽說過這將會是一場馬拉松式的爭戰,或許不會這麼快結束,也不知道會持續多久,但我相信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很被當時的經歷給激勵。雖然當時很心碎,但卻能感受到上帝真實的安慰與同在。哥林多後書1章4節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雖遭遇患難,但其實也是祝福,為的是能更貼近上帝的心意,深刻地記得與祂一起走過的路,並安慰同樣處在患難中的人,成為別人的祝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面對苦難)

《我就要你好好的》閱讀感想

01-1024x681

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最近有一部電影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就是美國6月上映的《我就要你好好的》(Me Before You)。我是在臉書(Facebook)上看到這部預告片的,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男主角對女主角說:「你是我每天醒來的唯一理由。」我很好奇,是怎樣一種情況或絕望才會讓一個人將他每天醒來的動力都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雖然很想看,但我並沒有到電影院看愛情片的習慣,於是當我得知它是改編自小說時,我便立刻買了原著小說來讀。

小說述說的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女孩——露薏莎。因為失業,露薏莎不得不接下一份看護工作,並因此邂逅了她的看護對象——威爾,一位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威爾熱愛冒險和挑戰,卻因一場車禍而四肢癱瘓。威爾覺得再也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一心只想死去,因此他決定再活六個月後便安樂死。當露薏莎知道后便一直試圖改變他的決定,例如帶他去看賽馬、去旅行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兩人相愛了。看到這裡我本以為露薏莎可以改變威爾,讓他有勇氣選擇活下來。萬萬沒想到,威爾改變了露薏莎對生活的態度,自己卻仍執意進行安樂死。看完結局之後,我難過了一整天。

書中的威爾總讓我想起聖經中的一位人物——約伯。約伯跟威爾一樣,都遭遇了十分痛苦的事。約伯一直以來都活得很正直,就連上帝也稱讚他是位完全人。然而因着魔鬼的攻擊,約伯一夕之間遭受到了極大的苦難。他原本有很多財產,卻都被搶光;僕人也被殺了;原本美滿的家庭,卻因為一場風暴,十個孩子都死了。不只這樣,他還全身長滿了毒瘡,親朋戚友都遺棄他。他極其痛苦,痛苦到詛咒自己的出生,厭惡活着,認為死亡是最好的解脫,他甚至也因此埋怨上帝。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即便約伯這麼說,卻從沒有選擇死亡來結束一切,更沒有對上帝絕望。他雖然極其痛苦,但卻沒有離棄上帝,就連發泄和訴苦的對象都是選擇上帝。這是因為他心中有上帝,並且清楚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帝在掌權,在祂那裡面有盼望。而最後,上帝也確實加倍賜福與約伯。

威爾雖然四肢癱瘓了,以及要忍受許多併發症的痛苦,但他身邊有愛他的女主角和家人,然而他最終還是選擇安樂死。我並不是要比較威爾和約伯兩人誰遭遇的苦難更痛苦,因為這是我無法了解的,我光想象一下就覺得很可怕。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從中了解到,若我們將人生活着的意義和目標放在物質或其他世俗的事上,當這一切都失去時,還真是眼前一片絕望。聖經教導我們:「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后書4章17-18節)同樣是面對苦難,但結局卻大不同。

死亡永遠都不是一個解決方法。約伯曾訴苦說到,他已經失去了氣力、結局、幫助和智慧(約伯記6章11-13節)。或許許多人就是因為看不到苦難之後的結局所以選擇自我了結。然而基督徒是知道結局的,我們是有盼望的,縱使苦難再苦,再怎麼絕望,我們仍有那天國的盼望。因為上帝應許我們:「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

另外,詩篇46篇1節也說:「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上帝更是在詩篇121篇1-8節應許祂必會保護我們。因此,雖然人在世上難免會遇到苦難,我們要曉得上帝是真實的,祂是信實的上帝,必不會給我們遭遇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苦難(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

雖然這只是一本小說而已,但我還是會忍不住去想,若威爾的生命中有上帝的話,若他將生命的價值放在上帝里的話,結局或許就會不一樣。所以,期望我們都能常以上帝的話語,以約伯所說的「氣力,結局,幫助和智慧」來裝備自己,讓自己不要在苦難到來時輕言放棄。

圖片來源:《我就要你好好的》電影官網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面對苦難)

面對這個世界的罪惡與苦難,上帝讓你失望了嗎?

If-God-is-good-why-is-there-so-much-evil-and-suffering--1024x613作者:Adriel Yeo, 新加坡;翻譯:洪妤靜,台灣

如果上帝是美善的,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罪惡與苦難?

這恐怕是讓基督徒最難以回答的問題之一了。這個問題不單將許多非信徒擋在基督信仰之外,還造成一部分基督徒的流失,當然也影響了一批基督徒的成長,讓他們無法與上帝更深同行。

當我自己剛開始探索基督教時,心中也有許多疑問,罪惡與苦難就是其中之一。我為此讀了不少基督教的護教書籍,也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好長時間,但我對此還是沒有完成明白。

對一些基督徒而言,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恐怕就是避而不談。但我認為完全忽視這個問題並非明智之舉,畢竟,我們大多數人很多時候都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如果上帝是全然美善並全能的,祂怎麼會容許罪惡的存在?如果祂允許罪惡的存在,那祂不就是並非全然美善,或全能了嗎?

阿爾文·普蘭丁格、彼得·凡·殷瓦根、威廉·萊恩·克雷格等哲學家為此提出了有力的辯護,解釋了為什麼全善、全能的上帝可以允許罪惡的存在。普蘭丁格在其著名的“自由意志辯護”中提出,只要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就會有人違背道德,這一點上帝無法干預,因為如果幹預,就是剝奪了人的自由意志。

至於上帝為何容許自由意志的存在,普蘭丁格在《上帝、自由與惡》一書中提出,較之沒有自由意志的世界,有自由意志的世界要更好。比方說,沒有自由意志的世界不會有愛的存在,因為愛是需要主體主動決定,而非被迫而為的。他更進一步解釋道:

為了創造出可以行善的受造物,上帝必須創造可以行惡的受造物,並且祂不能既給予受造物行惡的自由,同時又阻止他們行惡。

令人悲哀的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這些自由的受造物中有一部分就是會選擇濫用自己的自由,這就是惡的來源。然而,被賦予自由意志的受造物有時會行惡這件事並不能用來否認上帝的全能或美善,因為上帝完全可以阻止道德敗壞的發生,但要那樣做的話,上帝必須把自由意志拿走。

上帝的全然美善與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的確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角度,幫助我們去理解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存在惡。但這樣的解釋仍有其局限性。事實上,儘管很多朋友在聽我分享普蘭丁格的觀點后都願意接受他的說法,他們仍會有疑問。本能上,他們還是會很難過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必要的死亡發生。不管如何解釋,大家也仍然無法接受世上怎麼會有如此多的不公。

因此,我想,大家想要的或許並不是理智上的一個解答,而是情感上的安慰。關於這個世界上為什會有罪惡與苦難這個問題,我們無法給出簡單的回答,因為它本身就不是一個關於某一點在邏輯上是否成立的問題。更多的,這是一個關於心的問題——我們內心想知道為什麼人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苦難。事實上,聽見大家求助的哀號並感到有負擔是件好事,因為這體現了我們人性中的一面。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沒有任何答案是可以讓人滿意的。對於一個正在經歷痛苦的人來說,簡單一句“這是因為人類犯了罪”可能並不會有多少幫助。

與此相反,當我們思考為何美善的上帝會允許苦難存在時,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為什麼耶穌會出現在歷史上,為什麼祂會被釘十字架,為什麼後來祂的墳墓又是空的?

當我們看到耶穌在十字架的死和祂的復活時,我們看見的就不再是一個似乎對這個世界的苦難漠不關心的上帝。我們此時看到的上帝不單關心這個世界的苦難,更執意恢復起初祂創造這個世界時的秩序。也正是因此,祂才差遣愛子耶穌來到這個世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好讓我們的罪得赦免;並使祂死里復活,好讓我們有永生的盼望。

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有多少基督徒信主會是因為耶穌的死與復活讓他們找到了解釋這個世界罪惡與苦難的答案。對我而言,我之所以成為基督徒,是因為歷史事實讓我無法否認耶穌的復活,同時我也意識到自己之前是怎樣地不認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當我繼續尋求為何世上存在敗壞和苦難時,我才了解,我無法用我有限的認知和觀點去理解這一切。我能繼續信仰的道路,是因為認識到了耶穌是誰。

如果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為什沒是我”、“為什麼是現在”,或是“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上面,我覺得我們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苦難會發生;並且不管別人提出什麼解釋,我們都無法受到安慰。與其這樣,我覺得所謂做一名基督徒,就是要把焦點從“為什麼是我受苦”轉移到“為什麼是耶穌受難”。祂才是我們盼望的所在。

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理解有關上帝的良善與世界的苦難這一問題,但我們卻可以知道上帝在乎,並且耶穌用自己的全人和生命證實了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因此得到安慰。

罪惡與苦難的問題總會讓我們心頭難受,而對於苦難,我們也常常會無法理解。但我們知道上帝容許這些事情發生,並不是因為祂不在乎。祂不但在乎,而且已經身體力行來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

正如賴特(N.T Wright)所說,

當我們學會閱讀耶穌的故事,並將其看作是上帝愛的故事來閱讀時,我們才能一次又一次發出驚嘆的感恩,因為祂為我們解決了我們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的核心。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