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上帝的同在

選擇


十架上被殺神羔羊
甘心用重價贖我們
何等豐盛奇妙恩典
是神從創世前揀選

我們既蒙如此應許
就當脫離罪入光明
獻上身體當作活祭
得稱為神國的子民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
試探臨到我們的每一天
袮不住為我們禱告
使我們得勝過世界

救贖主,潔淨我
除我所有隱惡

至聖主,塑造我
我願為主袮而活

救贖主,潔淨我
除我所有隱惡

至聖主,塑造我
我願跟隨袮而走

———————————————————-
[詞, 曲: 集美青年團契]
音樂蒙“集美青年團契”允准使用

下載:選擇 (右擊滑鼠)


創作者筆記:
“當時這首歌是要錄下來送給教會青契的畢業生,希望能鼓勵他們在離開熟悉的教會、熟悉的服事位置後仍然不忘記主的救恩,常常服事主獻上自己當做活祭。
因為團契人很多,服事的同工卻很少,很多事工做著做著就沒了。所以這首歌也是對現在在校弟兄姊妹的一種鼓勵:在各樣社團活動、學校比賽和教會服事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現在的學生內心很多都有一定的自卑。很多弟兄姊妹會覺得自己沒恩賜而懼怕服事。這也在詩歌中表達出:上帝是我們的力量。服事絕不是憑人的力量,上帝愛人順從祂遠勝過祭牲的脂油,以鼓勵弟兄姊妹們積極服事。”——集美青年團契

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祂的話呢?
聽命勝於獻祭;
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
——撒母耳記上15章22節

靈命日糧 :無須替代

讀經:詩篇139篇1-12節 

我去聖地牙哥看望兒子史提夫時,我們決定去影子山教會參加主日崇拜,聽大衛.耶利米牧師(Dr. David Jeremiah)講道。星期天,我和史提夫起了個大早,開了近一個小時的車來到教會。但是,我們原本的期待卻落空了,因為那天大衛.耶利米牧師並不在那裡講道,而是由另一個牧師替代。

幾個星期後,我們在大湍市所參與的教會安排我講道。當我站在會眾面前時,我忽然意識到:會眾也許會感到失望,因為他們原本是來聽我們的牧師講道的,但因為牧師不在,而我只能算是一個替代的講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對熟悉的人比較信賴,覺得比較有安全感,但我們必須知道他們有時可能不在,可能被替代。然而在生命中,我們最需要、最該信靠的那一位上帝,卻永遠不需替代者,因祂無處不在(詩篇139篇7-8節) [....]

漫畫:愛。記憶

婚約不僅是一個合約,違約時賠上毀約金就好!它是個獨一無二的誓約,明確地要求我們,除非是死,否則我們永不分離(馬太福音19章6節)。婚約誓詞中的「無論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表明守約可能有困難存在,因為環境會改變,我們的配偶也是。
維繫婚姻絕對不容易,因為婚姻中充滿了許多意見的分歧、彼此適應的困難;但在沒有虐待家暴或危險的前提下,接受並熬過貧窮、困難與失望,就會得到幸福。婚約是一份具有約束力的義務,讓我們在有生之年去關愛、榮耀並珍惜另一半,因為這是耶穌對我們的要求。就如同我的一位朋友所言:「即使是在我們不想守約的時候,這份誓約也都會使我們保持忠誠。」

我們保證無論順逆,歷經疾病跨越衝突;
藉著上帝無盡恩典,婚姻誓約畢生守住。
愛不只是一種感覺,而是一份承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繪畫—梁明寶

不可思議的饒恕

作者:潘錦霞,24歲

今年三月,我參加了在印度Jharkhand州召開的牧師會議。在無數見證上帝信實和恩典的故事中,其中一個很引人注目。

Vimala是一個嬌小的女人。她那張稜角分明的臉掩飾了她正在經歷的苦楚。當她站在眾人面前時,她用流利的印地語描述著。但是,她說著說著就哽咽了。咬住嘴唇,竭力眨掉眼淚,她繼續講述。她的丈夫是一個牧師,三個月前在離我們會場不遠的一個村莊被綁架了。她丈夫在騎車回家的路上遇到兩個像是迷路的人,所以他把他們帶到要去的目的地。到達之後,那兩個人把他打暈了。自從那時起,Vimala一直期待著丈夫的歸來。她極痛苦地回憶起最後一次和他見面的場景。

在那攻擊之後,綁架者打電話給Vimala索要贖金,以此換回她丈夫的性命。電話不時地打來。但是,作為一個牧師的妻子,她僅僅能夠養活兩個兒子而已,她拿不出贖金。她轉向上帝禱告,然後等候……一天,一周,一月。不久,綁架者不再打來電話了。

擦掉淚水,Vimala向我們說出了自己最大的恐懼——她的丈夫可能已經死了。在這種情況下,她負起責任,牧養丈夫建立的教會。同時,她又當爹又當媽地撫養兩個孩子。

當我借助翻譯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很震驚,她居然從未埋怨過綁架者或上帝,而是不停地讚美上帝,能夠使她和孩子們平安無事,能夠給他們力量和勇氣繼續向前。她知道,在這一切患難當中,上帝仍在工作,讓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祂的人從中得益。因此,她願意完全順服。

她的故事令我感動得流淚。儘管她是用外語描述,但我能感受到她的痛苦、她的創傷,她內在的信心支撐著她。她的故事使我想起聖經中的約瑟。

在創世紀37到50章,我們看到一個饒恕的案例。約瑟的哥哥們恨不得殺了約瑟。最後,他們把他賣作奴隸。在埃及裡,約瑟在獲得高位之前經歷了很多苦難。如果有誰是有理由去怨恨他人的,那人一定是約瑟,因為他有充足的理由這樣做。但是,當約瑟的哥哥們尋求饒恕時,他在創世紀50章20節中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透過約瑟和Vimala的生命,我們學到一個關於饒恕的重要功課:我們能夠饒恕他人,是因為我們的安慰和安全感不是受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所掌管,而是受造物主所掌管。

在人看來,饒恕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屬天的説明。當我們與天父的關係不斷加深時,我們就能夠說:“主啊,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章12節)。

(此文章譯自透心糧英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