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新的樣式

我可以當個有錢人嗎?:從亞伯拉罕的一生看待財富(有聲中文)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關於財富的掙扎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身為基督徒的我,會對自己「想要變有錢」的想法感到不安,甚至有罪惡感。

聖經上說:「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章19-21節)

「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所以,基督徒怎麼可以一直想著錢呢?

可是,不變得有錢一點,我的父母就要一直工作到退休。若不變得有錢一點,我所欠下的讀書貸款何時才能還完?若不變得有錢一點,我該如何在宣教和神學的事工上奉獻多一點?

然而這所謂的「一點」是多少?我心中也沒有一個答案。

提摩太前書6章8-11節如此說:「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里,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我是不知足嗎?我是貪戀錢財了嗎?為了避免自己的想法陷入死胡同,我常常禱告,求主告訴我想要變富有的想法是不是錯的。我一直在花費時間,甚至不惜花錢去學習理財,是不是不討祂的喜悅?

就在這個時候,我不確定是不是出於主的亮光,我開始想到從聖經中有錢的人物去認識財富觀,並且寫下我的心得。但願我的心得,也能夠幫助同樣有此困惑的你們。

 

聖經中著名的有錢人——亞伯拉罕

我想到的第一個有錢人是亞伯拉罕。亞伯拉罕被稱為上帝的朋友。因為他對上帝的信心,人們甚至給了他「信心之父」的稱號。據創世記11章31節記載,亞伯拉罕和家人住在幼發拉底河東岸一座繁榮的城,叫做「迦勒底的吾珥」。

吾珥是一個很繁榮的城市,據考古資料記載,吾珥出產許多黃金和珠寶,其雕刻藝術、人造運河、建築等,都曾經聞名於世。但是,此地卻充斥著偶像的膜拜與迷信。吾珥最醒目的建築物是一座高聳的金字塔,供奉著月神南那。而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也是侍奉別神的(約書亞記 24章2節)。雖然如此,當上帝向亞伯蘭顯現,要他離開家鄉、親屬、父家,往上帝指定的地方去時,他立即選擇聽從(創世記12章1-3節)。後來他拉帶著亞伯蘭、撒萊和羅得來到了哈蘭。

 

看重上帝的話勝於財富

我猜想亞伯拉罕的家庭背景應該很不錯,並且在哈蘭的時候小有積蓄(創世記12章5節)。啟程之前,他需要變賣產業,而在匆忙之下變賣,他可能會損失不小一筆金錢,但他還是樂於順從耶和華。這讓我看到他真的是看重上帝的話勝於金錢的。

其實,當你有錢了,你不一定會甘心樂意地奉獻。拿曾經的我自己為例,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得到了額外的獎學金。這對當時的我來說,算是一筆巨款。當初還沒拿到錢的時候,我向上帝禱告說:「若是你給了我這筆錢,我會把十分之一奉獻給你。」可拿到了錢後,我卻拖了幾個月都不願奉獻。很誠實地說,我不捨得了。拿到錢後我就很自然地以為這是我自己的財產,因此奉獻變得很掙扎。很感恩祂的耐心提醒,也求祂饒恕我這個貪財的僕人。現在,我已經在分批將這筆錢奉獻。我還在禱告,希望能把剩下的一半奉獻在有需要的地方。

 

順服上帝而蒙福

亞伯拉罕對上帝的完全順服,也可以在創世記14章中看出。那時,他為了救侄子羅得與四王征戰,凱旋而歸。所多瑪王為了感謝他的幫助,想要把財富賞給他,可是他拒絕了,還如此說道:「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創世記14章22-23節)想想看,能得到一國之君的賞賜,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然而,亞伯拉罕卻毫不動心,因為他只在乎上帝如何看待他。這絕對是一場信心的考驗,而人的信心是在操練中不斷成長的。我們可以從亞伯拉罕的一生看到,與他的財富相比,更突出的是他對上帝的順服。

依據聖經的記載,亞伯拉罕從來沒有向上帝求過財富和孩子。他只是兢兢業業地做著上帝要他做的工。在我們為著如何才能達到財富自由操心時,不妨學習亞伯拉罕,常常聆聽上帝的聲音,並以順服來回應,一步一步,在祂的國度里得到真正的自由——不再為任何事憂慮。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我學會了走入自閉症的世界(有聲中文)

作者:Lydia Lee,新加坡

翻譯:Cindy Wang, 澳大利亞

有聲播讀:依含,中國

 

他今天狀況很糟糕。因為日常活動發生了一些調整,他就一直尖叫、哭喊、橫衝直撞,撞桌子、撞牆、甚至撞自己的額頭。隨著焦躁度不斷升級,他開始抓我的襯衫,扯我的頭髮,並在拉扯間抓破了我的手。我握住他的手腕,用堅定的聲音說:「哎喲,好疼。」

這句話讓他停了下來。他低下頭看了看我手上那道又紅又丑的抓痕,終於回過神來。他看著我,又哭了起來——但不同於之前的哭喊,他抽泣著說:「噢,不! Lydia老師傷心了,噢,不」

他想表達的是我受傷了。因為他知道是自己弄傷我的,所以哭了起來。

在那一刻,我忘卻了抓傷的疼痛,而是為眼前這個孩子感到心痛。

作為一名教導自閉症兒童的老師,我知道這個孩子的病情讓他無法理性應對日常生活中哪怕一個非常微小的變化。當他意識到他抓傷了我時,立即心生悔意,這令我好心疼這個孩子。他常常要在自己不受控制的行為和對周圍人的同情和關心中掙扎。

在我做了13年的青年事工,努力關心並與新加坡的年輕人連結,帶領他們認識耶穌後,上帝在2017年10月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在當地一所學校做自閉症學生的全職特教。

在我考慮這個機會時,我想到了大使命,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19節)。我曾經認為「萬民」是指來自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人。但其實我不需跋山涉水。我意識到,我們身邊的自閉症兒童,就如此不同,我們對他們的情況知之甚少,他們也屬於「萬民」的行列。

不同於上文里那位小朋友的表現,很多自閉症兒童沒有明顯的外部特徵。你很難從他們的外表判斷他們患有自閉症,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卻與我們的截然不同。在那裡常規習慣和重複的動作主導一切,視覺遠比聽覺有力,直白的語言永遠比隱喻和肢體語言有效。對他們來說,最完美的環境是當光、聲音、和溫度保持在一個固定值時。

當我為這個決定禱告時,我感覺上帝想要我把在上一份工作中對待年輕人的那種努力用在對待這群不太被社會理解和重視的群體身上。如果我能了解他們的舒適區,並融入其中,即使對我來說可能很陌生;如果我能用他們可以理解的視覺語言和他們溝通……也許我就有機會帶他們認識他們的創造主,播下信心的種子,不斷耕耘澆灌,直到他們認識上帝為止。

接受全職特教的工作是我進入這個未知世界的第一步,是一場大冒險的開始。

 

理解自閉症

自閉症有很多未解之謎,許多不同的專家對其也有不同定義。一些人稱之為殘疾,另一些人則稱其為發育障礙。

自閉症的特徵是對聲音、光線或觸摸等感覺過於敏感或不夠敏感。自閉症患者通常很難理解社交規則或讀懂表情。因此,他們的反應有時可能顯得不合適或無禮。他們很依賴常規習慣和重複的行為,因此,他們難以應付不斷變化的環境和人際關係。

我認為自閉症患者只是生活在一種不同的常規中——不管是智力層面、情感層面還是社交層面。我們的世界並不比他們的世界優越,只是不同的兩個世界而已。

這就像是我們去訪問一個有著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只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他們的世界,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們的反應或行為是「破壞性的」或「可怕的」。有趣的是,在我們認為他們的行為「可怕」的同時,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也覺得我們不可預測,難以理解,因此,對於他們來說,我們同樣是「可怕」和具「破壞性」的。

然而,如果我們決意去了解他們,走入他們的世界,就會有驚喜不斷的發現。畢竟,上帝如關心我們一樣地關懷他們生活的世界……而我們才剛剛開始進入他們的世界並去了解上帝是如何在他們的世界中工作的。

 

向我的自閉症學生學習

「哇,做特教必須有很大的耐心啊……」

這是我告訴別人我目前的工作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我總是致以微笑或點頭,但同時上帝提醒我去澄清:「教導任何一個孩子,或服侍任何一個人都需要極大的耐心,無論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如何。」最近,上帝也教導我:「耐心是一種美德。」這讓我認識到,在某些方面,我的學生教會我的多於我教給他們的。

例如,我知道自閉症患者通常被描述為有人際交往障礙,缺乏社交意識或冷漠。然而,我的一個學生證明了這種描述是錯誤的。有一次,他看到另一個學生又哭又叫,在地板上亂踢,因而不得不被一些老師制止時,他非常傷心,哭了起來。他緊緊地抓著我的手,邊哭邊指著那個學生,用盡全身的力氣拉我過去,催我去幫助那個孩子。當時,他對那個煩躁的孩子深表同情,迫切地想要幫他,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這個學生強烈的同理心和同情心,是許多正常人都沒有的。他對周圍人的回應,讓我也開始放慢腳步去關心其他人的境況。他著急地想解決其他學生遇到的問題,並堅持過去拍拍他的頭,這讓我想到,我們在問題得到解決後大可以走開,但如果我們留下來給予安慰和支持的話,不是更好嗎?即便只是一句安慰的話,或一個關心的動作。我是教給了這個孩子一些諸如閱讀、寫作的技能,但反過來,他卻讓我意識到自已對周圍人是多麼缺乏同情心。

雖然特教的工作讓我收穫頗多,但自然而然地,我也遇到過因他們的行為和反應而沮喪和為難的時候。有時,他們單純、毫無保留的言語讓我開懷大笑;有時,不管我多麼耐心、努力地去理解他們,和他們交朋友,他們就是無法平靜下來——我得不到回報不說,反而成了他們的出氣筒。我相信對於大多數職業來說,「難熬的一天」可能都不會包括這樣一整天保持高度警惕,要迅速而恰當地處理任何讓人沮喪的突發情況。

這工作確實不易。但當你看到他們學會第一個單詞,可以獨立完成某項日常任務,或僅僅是和你有一個對視,一個微笑時,一切的困難立刻煙消雲散了,你的心裡只有滿滿的喜樂。

我的盼望並不在我使用的方法和我的能力里,而是在照祂自己的形象創造了這些孩子的上帝里,以及可以深入孩子們思想和心靈的聖靈里。

我的盼望在基督里,祂吩咐我「去」, 「培訓」門徒並「教導」祂的誡命。所以,當我不堪工作的重負時,我會借著禱告懇求基督用祂的愛充滿我的心,使我能更愛他們;懇求聖靈幫助我明白他們的心思意念;懇求上帝賜我智慧,讓我知道怎麼做才能對他們最好。

上帝並沒有呼召我們每個人都去全職服侍特殊群體。但祂卻呼召了我們每個人都「愛人如己」——第二條誡命(馬可福音10章31節)。也許我們可以從這一點開始,禱告我們能以愛主的心來愛我們身邊的人,好叫我們不以外表、出生、教育背景、談吐或能力來評價他們。讓我們如基督愛我們一般地去關愛自閉症患者吧。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創意圖文:如果你也正受到焦慮的困擾…..

作品名稱:如果你也正受到焦慮的困擾…..

繪圖作者:Zach Stuef (@stuefcreative)

作品描述:我們都會憂慮,這是生活平常的一部分。然而,有時候憂慮會吞噬我們整個人,最後讓我們陷入焦慮。我們會覺得生活變得一團亂,一想到未知整個人也「癱瘓」,並且滿腦子都是「如果……怎麼辦?」

你通常如何處理焦慮呢?當恐慌襲來的時候,我們怎樣才能儘可能定睛在上帝為我們不安的心準備的應許上呢?

文字來自文章《如果你也正受到焦慮的困擾》

當我走出地鐵站,鋪面而來的是奇怪的氣味和洶湧的人潮。

我滿腦子充斥著四周的各樣噪音——街頭小販的叫賣聲、討價還價的聲音和各種車輛的聲響。

我努力想要找到一條小巷,好讓自己能喘口氣。周圍雜亂的一切讓我喘不過氣並陷入恐慌。

焦慮會嚴重影響我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甚至不想起床去面對人們和服侍。

「上帝必不撇下你」(申命記31章8節),「上帝在你右邊蔭庇你」(詩篇121篇5節),以及「上帝是你在風暴中的安慰」(約翰福音14章27節)。但在我自己經歷痛苦之前,我從未真正理解這些真理。這些應許帶來的安慰幫助我成長並在生活中更加堅韌。如果我不在耶穌裡面,不安息在祂裡面,我就不可能在試煉中經歷平安。

這並不意味著我的焦慮症緩解了或者痊癒了。事實遠非如此。我每周都還會經歷起起伏伏。但我還在不斷堅持。上帝也仍然在供應我的需要。祂仍然在將一些人帶進我的生命鼓勵我前行。即使有時候我沒有信心,祂也仍然信實。祂仍然是我所需要的一切。

不管怎樣,我們眼下的困境與我們將來的榮耀相比都是無足掛齒的。我們的將來就是:與基督共度永恆。

 

 

*此作品有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當我認識到自己的不冷不熱時……(有聲中文)

作者:Jeff Huxford,美國

翻譯:Eric,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2012年,我經歷了一場車禍,幾乎喪命,並因此遭受了大面積的腦損傷。在那之前,我在印第安納州西北部做了六年的家庭醫生。

事故發生後我依稀記得不斷有人對我說,遭到腦損傷的人必須找到一個生活的「新常態」。他們說我的腦部受傷非常嚴重,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回到車禍前的狀態了。

然而,在最初的幾個月里,我出乎意料的快速恢復令幾乎所有人驚訝。這讓我相信我的腦部損傷並不像我的醫生說的那麼糟糕,而且我認為自己很快就會恢復到車禍前的狀態了。

但是不久之後,我的恢復就變得異常緩慢。很明顯,我根本不可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了。腦損傷給我留下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我的腦子已經沒有能力輕易記住事情了。無論我付出多少努力、嘗試多少回,曾經那種專註力都不復存在了。種種跡象使我意識到醫生一開始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我現在的生活已然是一種不同以往的全新狀態。

我因此陷入了一種被現實壓垮的低潮期,我開始生氣地質問上帝「為什麼會這樣」。

我仍然認為事故發生的那一天是「生命從此再也不一樣」的一天。

然而,在我開始詢問上帝對我生命的計劃時,我的人生又發生了第二次變動。

當時,我正在參加達拉斯的一場基督徒營會,我並沒有主動要去,而是很不情願地答應陪妻子一起去。雖然我對營會沒抱太大期望,但讓我想不到的是,在那裡我聽到了一節改變了我人生軌跡的經文。

這節經文來自啟示錄3章15-16節: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我對這節經文並不陌生。之前我也聽過很多遍……但是這次的感受卻完全不一樣。它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以前每當聽到這節經文,我就會想,「呀,我可不想成為不冷不熱、被上帝吐出來的那種人!」但是當我那天再次聽到這節經文時,突然間我意識到自己冷漠的罪,並在心裡想,「事實上我就是那種在信仰里不冷不熱的人」。

你看,我一直儘力使我的信仰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從來沒有離教會或離上帝太遠,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我是一個「不錯的基督徒」。但那天我覺醒了,意識到我其實是相當「不冷不熱」的。

這樣的覺醒讓我開始看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在相信一個「倒錯的福音」。我聲稱要跟隨耶穌,但實際上,我只不過是邀請祂來跟從我。我從來沒有完全把一切都交託給上帝,大多數的事情還是由自己掌控。我認為耶穌能夠幫我得到我想要的,並能幫助我活得更舒服,但從未想過祂是多麼配得我的服事。我從來都沒有完全相信上帝會把最好的賜給我,所以我始終要確保自己掌握生活的走向。

這樣的認識點燃了我心中前所未有的熱情。我想要更多地了解耶穌究竟是誰,以及完全降服於祂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我覺得自己被給予了一次新的機會,我可以離開我不冷不熱的生活方式,重新過一個完全委身上帝的生活。上帝配得我這麼做,這也是我本該一直有的生命狀態。

完全擺脫「不冷不熱」並不是一次性、一瞬間的事。而是一個過程——我現在每天都在越來越多地了解將生命交給上帝意味著什麼。 到目前為止,我明白了降服就是放手讓上帝來帶領我,放下自己的想法,相信祂的安排。 與我過去的生活模式不同的是,我不需要在跨出第一步前或做出決定前確切地知道事情將如何進展,而是可以信靠上帝引導我走每一步路。

在擺脫「不冷不熱」狀態的這件事上,我看到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這並非是我自己的計劃和安排,我完全沒有料到會這樣。  但我能控制的是我如何回應上帝對我不冷不熱的教導。 我會因上帝要我改變而與祂抗爭,還是會坦然接受呢?我很感謝上帝給了我勇氣接受。

我曾經希望我的腦部損傷從未發生過,但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學會了專註於上帝如何使用這段經歷為我帶來祝福……比如拯救我脫離「不冷不熱」。雖然我希望上帝能用另外一種方式點醒我,但我正在學習不去質疑上帝完美的計劃,而是感謝祂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我得益處(羅馬書8章28節)。

我不確定你現在正處於哪種狀態,也不知道我所說的「不冷不熱」是不是會引起你的共鳴。如果我的故事對你有任何啟發的話,我希望你知道,上帝愛你並希望你也能過一個完全降服於祂的生活。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