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上帝的愛

靈命乾渴時,如何重新感知上帝的愛

Why-should-I-still-believe-in-God

作者:Priscilla G.,新加坡

翻譯:悅,中國

既然我都看不到,聽不到,也感覺不到上帝了,為什麼還要愛上帝呢?為什麼還要去教會,還要繼續相信?

一位我帶領信主的朋友最近產生了這種疑惑。正如十年前的我。

當時,我很想要放棄信仰。那樣的話,我的每個周日上午以及用來跟教會小組成員和牧者聚會的周中晚上都會空出來。這樣做也許會使我失去一些教會的朋友,但是我還有其他朋友呢。教會的朋友可能會失望,但我想時間長了他們會淡忘的。

然而我很清楚僅僅因為沒有「感覺」就放棄信仰是非常不成熟的。我知道即使感覺不到上帝,我還是應該愛祂。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我跟上帝的關係,在人際交往和職場上同樣適用。如果人們只在「感覺到」的時候才履行責任,那絕對會天下大亂。

即使以我當時淺顯的聖經知識,我也知道「沒有信心,上帝是不會喜悅的」。

然而,我對上帝的愛和信心還是隨着我感覺的乾涸而日漸衰退。雖然我想要脫離這種信心枯竭的狀態,但我卻不知道該怎樣做。

我迫切地想要回到跟上帝關係緊密的那些時光。那時候上帝是與我同在的。不論是在教會還是在卧室,我都能感覺到祂的回應。我也體會過聖靈的安慰和被聖靈充滿以及淚水不受控制地流下,我知道這絕不是因為現代音樂的渲染,而純粹是上帝的超自然力量在做工。

我深深地記得並且懷念那段時光。想到這兒我意識到:放棄基督信仰等於是否定了跟上帝同行的所有時光。

所以,那個時候以及後來的每次「曠野季」到來,我都會做以下幾點:

銘記上帝的作為

我們很多時候都忘了上帝曾經為我們做的事。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他們抱怨在沙漠中的各種不便,甚至說他們寧願待在埃及做奴隸(出埃及記 16章2-3節)。他們只關注眼前的問題卻忘記了上帝之前施行的奇迹(尼希米記9章17節)。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摩西要先帶以色列人回顧之前上帝是如何看顧他們的(申命記1-4章)並跟他們強調要銘記上帝是如何帶領他們出埃的(申命記5章15節,7章18節,8章2節,15章15節,24章18節),之後才帶他們進入應許之地。

記念上帝的作為讓我們不把祂的幫助當作理所當然,並且讓我們在忙碌或試煉中持守真理。

當我跟別人有衝突時,我會想想我們作為朋友時共同經歷過的事並想起他的好。這樣即使他說的話或做的事使我煩亂,我依然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同樣的,當我感覺不到上帝的同在或者祂沒有回應我的禱告時,我會回想祂在我生命中的恩典,也相信我會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詩篇 27篇13節)。

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記住上帝的恩典,比如寫在日誌本上或者跟朋友分享見證。讓我們來一一細數祂的恩典吧!

尋求上帝

回想上帝的恩典讓我明白跟祂建立關係是多麼重要,也使我確信努力尋求上帝是值得的。

如果我知道一個學校的講座很重要,但我卻很困,怎麼辦?我會努力克服睡意。通過吃一點甜品或者喝咖啡來保持清醒。同樣的,通過一些努力來克服我們裡面的空虛,為真道打美好的仗,也能幫助我們度過靈命的枯竭期(提摩太前書6章12節)。

可以肯定的是,信心是來自上帝的禮物。然而聖經上也記載了信道源自聽道,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馬書10章17節)。救恩是來自上帝的禮物,而我們蒙召不是為了得着救恩而是要活出救恩!

這場戰鬥要從承認「我們需要幫助」開始。你遇到過需要指路卻不願意開口問路的人嗎?有時候當我們遇到了問題,我們寧願嘗試自己解決也不願尋求幫助。

當我最終從靈命枯竭的「曠野季」走出來時,我開始責備自己為何沒有更早地尋求上帝。之前我總是跟自己說——「我感覺不到上帝」,「我在教會的服侍中一無所獲」,「這是沒用的」——但我並沒有直接跟上帝說過我的感受。

詩篇中有以色列人哀嘆他們感受不到上帝的章節。他們對上帝非常誠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詩篇 27篇9節, 88篇14節, 102篇2節), 我也嘗試了這樣做。

我通過堅持去教會,聽講道和用僅余的那點信心唱讚美詩來尋求上帝。這就像是去看醫生:我不知道我跟上帝的關係出了什麼問題或者為什麼事情會變成現在這樣,但是我仍向祂禱告。我向祂(醫生)誠實地說出我的感受(癥狀)並且準備好要接受幫助(藥物治療)。同時我也給上帝和自己一些時間來改善現狀(即使是藥物也需要時間才能起效)。

「尋找,就尋見」(馬太福音7章7節)。「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耶利米書33章3節)。尋見上帝並聽到祂的回應也許不是瞬間就發生的,但是一定會按着上帝安排的時間發生。「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后書3章9節)

信靠上帝的應許

我相信上帝總不撇下我,也不丟棄我(希伯來書13章5節)。我也拿這個應許來反問上帝;「你說你總不撇下我,也不丟棄我,但是我卻感受不到你在我身邊。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地明白了祂真的從來沒有離開過我,這段「曠野季」是用來錘鍊我對祂的信心,如此一來,我們的關係就不是全然建立在感覺之上了(像是之前那樣)。

我甚至寫了一首歌(現在看來曲子相當業餘,也是迄今為止我寫的唯一一首歌)但是這首歌卻提醒我即使在我迷失,偏離正道的時候上帝依然愛我。

在等待的時間裡,謹記不要對上帝關上心門。沒有什麼能使我們與祂的愛隔絕(羅馬書8章38-39節),但是往往是我們自己拒絕敞開雙手(和我們的心)去接受祂給的恩賜。

上帝是跟我們說話的神,時至今日祂也一直在跟我們講話,但是我們有認真去聽祂的話語嗎(馬太福音11章15節; 馬可福音 4章9節, 23節)?

「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應許的。」(希伯來書10章35-36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上帝修復我和父親的關係

father-656734_640

作者:沈思含,加拿大

小時候,對爸爸的印象是,他是個冷漠的人。每天下了班回到家就坐在客廳看報紙和看新聞。那個時候時時刻刻陪伴我的人是媽媽。所以我和媽媽的關係很親密,和爸爸則比較生疏。我從小就知道爸爸在認識媽媽前,離過婚,並且與前妻有一個兒子。因為前妻的家庭很強勢,讓他們的兒子隨母姓;離婚後,孩子也跟着媽媽。這也許是爸爸心中的一個遺憾,所以我有一個像男孩子一樣的名字,而且小學時一直都是剪短髮,以至於我一直對於這件事感到耿耿於懷。

因此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覺得爸爸其實是想要有個兒子。我總是想,如果我是個男生,也許他會更開心,更幸福,會更愛我一些。這種感覺漸漸地在我心中留下了傷害,讓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也缺乏安全感。這也導致我在高中時期封閉自己,總是通過競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後來,高二結束后,父母送我出國到加拿大留學。然而留學的第二年,我被診斷患上了憂鬱症。那時,隨着治療,我對醫生說出了我心中藏得最深,最扭曲的感受。原來我認為我爸爸不愛我,只愛錢。在我小時候,只有媽媽陪伴在我身邊,而爸爸只重視我的成績 ,認為他無非是想我長大了可以幫他掙錢。我把我人生中所有的失敗都怪給我爸。我怪他不愛我,怪他希望我是個男孩,怪他希望我成功只是為以後能為他賺錢。然而醫生當時怎麼回答我,我已經記不住了。只是後來病漸漸好了,這件事也被我忘了。

一直到我念完大三,一位朋友邀請我去他們教會的夏天營會。在營會中,我認識了上帝,而且在上帝的感動與帶領之下,從露營回來后,我就決定去教會認識這位上帝。

因着認識了上帝,且在祂愛的感動下,我慢慢去探索這個埋在我心中很久的問題。在某一次的主日學說到了靈魂爭奪戰的主題——我們的價值由什麼來決定?撒旦讓我們活在恐懼中,讓我們只知道用追求功名來獲得自我價值,而競爭和自棄就是這個過程的兩種方式。這讓我想到自己先前的經歷,我不就是一直靠自己去競爭,結果患上憂鬱症而自棄嗎?然而後來我認識了上帝,也明白了我們愛是因為祂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

透過讀經禱告,我可以更多地感受到上帝的愛,從而能因着這個愛來愛自己,接受自己。慢慢地,我也可以感受到其實爸爸在以他的方式,且全部的愛來愛着我們。因着爸爸努力工作,勤儉,我們才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在我3歲的時候,我很喜歡鋼琴,於是爸媽把存摺上一半的錢拿來買鋼琴給我,實現我的鋼琴夢。不止如此,當時我的憂鬱症很嚴重的時候,媽媽一度看不見希望。她問爸爸,如果我一輩子這樣,該怎麼辦?然而爸爸卻說,如果我一輩子這樣,他就養我一輩子。這些都是媽媽後來才告訴我的,當我聽到爸爸做的這些事時,感動地哭了。現在偶爾跟爸爸聊天,也可以感受到他的關愛。他總是教導我,日後要找個能自食其力,愛我,對我好的人。我才明白,其實他們一直都在為我付出,以他們所有能做到的來愛我。

雖然現在爸爸還未信主,脾氣有時還有點暴躁,但他還是那個愛我的人。然而人的愛是不完美的,在上帝的感動下,我明白了父母那不完美的愛,因此我能懷着滿滿的感激,也以上帝的愛來愛他們,並期望讓爸爸日後也能認識到上帝的那完美的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甘心樂意)

跟男朋友大吵一架后,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愛…..

the-day-my-boyfriend-and-i-fought作者:Edna Ho, 馬來西亞

翻譯:詹啟聖,台灣

男朋友簡直要把我氣死了。讓我暫且用T來稱呼他吧。

事情是這樣子的,一個周末,我父母來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很興奮,因為T從來沒有見過我的父母,我覺得這是讓他們見面的絕好時機。

然而不巧的是,T在同一時間要去參加他一個好朋友的婚禮。這個朋友是他在澳洲念書時認識的,這表示會有許多多年未見的朋友回來馬來西亞參加這個婚禮。而T很期待能夠見到他們。

我的父母親在吉隆坡待了兩個晚上。第一個晚上,T告訴我他必須要跟澳洲來的朋友一起,我開心地答應了,因為我心想,第二天他應該可以陪我的父母。

第二天是星期天,做完禮拜之後,我又參加了好幾場敬拜團隊的排練,所有活動結束之後,我收到父母發來的短信,問我們晚上是不是要一起吃飯。我轉身問T,令我驚訝的是,他搖搖頭回答說:「我覺得身體不太舒服,我想我還是不跟你爸媽吃飯了。」

我非常失望,但我嘗試體諒他的難處,所以我馬上回信息給我媽說我們不能一起吃飯了。媽媽回復說:「我很失望」。

T開車載我們幾個人回家,在等紅綠燈時,他突然轉身問我:「你還要跟你爸媽吃晚飯嗎?」我搖搖頭。因為我父母住的飯店離市區很遠,而我又沒有開車。接着T竟然問我說:「那你要跟我一起和澳洲回來的朋友一起吃飯嗎?」

我張大眼睛難以置信,他竟然膽敢說自己生病不跟我爸媽(可能是他未來的岳父岳母)吃飯,然後跑去跟澳洲回來的朋友一起?

車子停在我家門口時,我們在車上吵了起來。我跟T說我媽媽很生氣他沒能一起吃飯,然後他就氣憤又懊惱地哭了起來。最後,為了彌補過失,他說:「好吧!那我們現在就去見他們。」

「你不是說你很累么?」

「是很累,但我也不想讓他們失望。」

「現在已經太晚了。」

我實在太生氣了,無法再跟他說話,就直接下了車。當時我的腦海中閃過各種念頭。我問我自己,過去那些浪漫跟甜蜜的感覺都去哪裡了?跟他在一起是不是個錯誤的決定?他怎麼會變成這樣?他原來可不是這樣的!

第二天,我們發短信互相轟炸。在一切都說開之後,我才意識到我太快對T做了評斷。他不敢跟我父母親見面因為他覺得自己狀況並不是那麼好,害怕沒有辦法給我爸媽留下好印象。他寧願跟澳洲的朋友混在一起因為在那裡他不會有任何壓力要「表現」什麼。另外,其實我們也早就訂好機票要去我家鄉看我父母的。

又過了一天,T到我家來,我們和好了。當晚上帝給我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我其實很熟悉,但那天晚上,這段經文對我而言變得意義頗豐。

如果T讀到這篇文章,這是我想對他說的:

愛是恆久忍耐——當你還不是我希望的樣子時,我願意學習忍耐。但是按照上帝的時間,你會一天一天變化更新,榮上加榮。(哥林多后書3章18節)

愛是恩慈——願我對你在言詞及行動上都滿有恩慈。

愛是不嫉妒——我不會因為你與朋友們享受快樂時光而感到嫉妒。

愛是不自誇——我不會比較我們兩人誰強誰弱。

愛是不張狂——我不會比較我們兩人然後想是誰配不上誰。

愛是不作害羞的事——當我言詞尖銳時,請原諒我。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希望我沒有要求太多。

愛是不輕易發怒——希望我沒有那麼容易被觸怒,不要太敏感。

愛是不計算人的惡——願我不要執著於對方過去犯的錯。

愛是凡事包容——我要保護你,保守你的尊嚴,你的身、心、靈。

愛是凡事相信——我會永遠相信你的話。

愛是凡事盼望——讓我們一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

愛是凡事忍耐——遇到困難時讓我們不放棄。

愛是永不止息——上帝的愛永不止息。當我們軟弱時,上帝是剛強的,祂的能力得以覆庇我們(哥林多后書12章9-10節)。

偶像劇的那些浪漫情節不是真愛。真愛是自我犧牲——為了你所愛的人犧牲你的時間、你的利益、你的精力。真愛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都選擇留在你的終生伴侶身邊。

但願我對T的愛能如同耶穌對我倆的愛一樣。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完美主義)

人人期盼有個完美的家

what-my-ideal-family-looks-like作者:Michele O,新西蘭

翻譯:Fish Lin,香港

我一直希望自己是個歐亞混血兒,那樣我就會有美麗深邃的大眼睛和淺棕色的頭髮。最好我還是家中老幺,上面有兩個哥哥。在一個亞洲國家就讀國際學校,爸爸是那個國家的外交官。我的英文名自帶光環,比如叫「Ella Rosewood」。而且每個暑假我都能去海外旅行,只有在學習期間才待在亞洲。我們全家住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有鬱鬱蔥蔥的草坪,還有一個奧運比賽規格的游泳池,幫傭眾多,從司機到園丁都有。

然而事實上,我是一個典型的亞洲人。黑髮,以及不是那麼大的眼睛。我的中文姓氏譯成英文叫做「King」(英語“國王”的意思),但如果我將自己的名字改成Michele King的話就是對祖先的大不敬了。我還有一個妹妹,我倆簡直水火不容。在全家移民海外之前,我在馬來西亞度過了我的童年。另外,我們沒有幫傭,家務都是我自己在做。

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理想中的家庭設想。 有的比較傳統,男人養家糊口,女人相夫教子;有的可能是丁克家庭(雙收入,零子女);還有些可能是生養教育很多子女…..

可惜的是,我們身處在一個墮落的世界。跟理想家庭相距十萬八千里,我們發現自己掙扎在破碎的關係里。配偶的背叛,兄弟姐妹爭家產的風波,以及不孕不育的打擊都令我們心碎。

我們都渴望擁有一個家,被愛,被接納。這太正常了,因為我們生來就是為了聯結。上帝創造我們,就是為了讓我們和祂聯結,這體現在我們渴求一個完美的伴侶,一個最好的朋友,或者一個可以歸屬的團體中。 我們渴望被完全地接納。

一個特別溫暖人心的事實是:上帝稱我們為祂的子女並一直在等我們回到祂的懷抱。

當我們接受上帝的邀請成為祂家庭的一份子時,我們就擁有了一個新的身份: 「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羅馬書8章15節)。

你能想象將造物主稱為「父親」是多麼地美好嗎!你知道對於上帝而言,自己意味着什麼嗎?你是祂眼中的瞳仁(詩篇17篇8節)。

當我們和上帝建立關係時,我們就會清楚祂比我們在世上的父母更加地愛我們,祂會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刻陪伴着我們。

天父在呼喚你!祂不在乎你的種族,信仰和社會背景。祂只想讓你成為祂的孩子。祂會永遠愛你,除了想與你共度一生之外再無他求!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完美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