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焦慮

焦慮來襲時請記住這5個真理(有聲播讀)

 

翻譯:蔣冠華

有聲播讀:Joya

 

 

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著某種程度的焦慮,從怕黑的輕微焦慮,到全面爆發的恐慌症。當焦慮襲來時,我們會很難記起上帝。我們會完全被眼前的情況困住,無法退後一步來看全局。

當我們因為焦慮而呼吸困難時,有一個地方可以求助。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在上帝身上,並記住下面這些真理:

 

「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約翰一書3章16節)你能想像嗎?全能、完美、聖潔的上帝,為了擔當我們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這就是祂愛我們至深的證據!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會忘記這一點,有時候,我們會很想問:「上帝怎麼會讓這種事情發生呢?」但我們要記住:祂愛我們。祂真的非常愛我們。無論是我們所處的環境,還是我們自己的失敗,都不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羅馬書8章35-39節)。

我們並不總能感覺到祂的同在。有時候,尤其是當我們聽到內心焦慮的謊言時,我們會感到自己深陷在當下的處境中,孤立無援。這時候我們就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

「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希伯來書13章5-6節) 。

上帝必不撇下我們,也不丟棄我們。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祂都與我們同在。就在當下的這個處境里,祂也正站在我們身邊,祂會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我們可能會覺得沒有人知道我們所面對的處境有多難,但是上帝知道。祂知曉萬事,從我們何時坐下,何時起來(詩篇139篇2節),到我們和身邊人內心深處的想法 ( 使徒行傳1章24節 )。

更重要的是,祂知道我們的弱點、恐懼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希伯來書4章15節 )。祂知道我們在經歷什麼,即使別人都無法理解。

上帝掌管一切。耶穌提醒我們,即使一個麻雀,若不是天父允許,也不能掉在地上(馬太福音10章29-31節 )。

確實有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理解為什麼上帝會允許我們的生活中存在焦慮、精神疾病、癌症、死亡和其他形式的痛苦。雖然祂並不總是立刻給我們答案,但祂應許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章28節)。

當我們陷入焦慮之中時,可能會不知所措。但是,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即使在面對焦慮的考驗,我們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大喜樂」,因為上帝在我們裡面做工,使我們「成全和完備」(雅各書1章4節)。

上帝在瑪拉基書3章6節說:「因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雅各寫到,上帝,作為「眾光之父」,「在祂沒有轉動的影兒」(雅各書1章17節)。

上帝從不改變。無論我們的環境如何,上帝都堅如磐石。即使我們在世界上毫無依靠,祂一直都是我們的倚靠。祂應許會愛我們,與我們同在,了解我們,看顧我們。這些應許是永遠長存的,而且大過我們所經歷的一切苦難,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相信的承諾。

也許上帝不會馬上挪去我們的焦慮,但是祂會在一切的患難中做我們的安慰(哥林多後書1章3-4節)。讓我們把祂的話語藏在心裡,當焦慮來襲時,在禱告中仰望祂的真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山上的城

當我陷入焦慮時, 3個真理讓我安心

 作者:JT Chen       翻譯:Nancy

 

2019年12月的一個早上,一次很普通的上廁所,變成了我的一場真實的血腥噩夢。

我一周前剛生完孩子。產後出血是正常的,但當時我出了太多血,所以我丈夫趕緊把我送到醫院。

當時躺在被血浸透了床單的病床上等待著醫生到來的我,感覺時間無比漫長。在接受了治療後,醫生告訴我,我的子宮裡得了一種罕見的感染,導致了產後出血。100名分娩的女性中有1到5人患有這種疾病。

我花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才從大量失血中恢復過來,但在精神和情感上的恢復卻花了更長的時間。每次我上廁所的時候,都會想起那天血是如何從我身體里湧出,流得滿地都是的。如果這種情況再次發生怎麼辦?如果我會因流血而死怎麼辦呢?

然而在我恐懼的時候,上帝總會有適當的話語來安慰、糾正或挑戰我。我們中許多人認為信仰和恐懼不能共存,似乎一個有信心的基督徒不應該感到任何恐懼一樣。然而,恐懼往往是信心成長的沃土。

每當我感到害怕的時候,恐懼就會激勵我去相信上帝的話。每當我決定在信心中順服祂時,我就感到焦慮的枷鎖一點一點地鬆開了。

因此,在與恐懼的鬥爭中,我學會了三條來之不易卻讓我感恩的真理。

 

 

我自己辦不到,但我可以靠祂的力量前行

 

「你可以的」,是人們喜歡常常對自己和別人說的一句話,這樣他們就可以有一種自己還可以控制的假象。我也不例外。但當我發現自己束手無策時,我的樂觀精神很快就無影無蹤了。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面臨著許多挑戰——下面的疼痛,失眠的夜晚,母乳餵養的問題,以及對我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傷害我的孩子一生的持續焦慮。最重要的是,還有新冠肺炎。

壓力和對未知的恐懼使我不安。我根本就搞不定。

我因自己力量和智慧的有限而謙卑下來,學會倚靠上帝,祂在我們軟弱的時候給我力量(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在我們毫無頭緒時賜給我們的智慧(雅各書1章5-8節)。

有了祂給的智慧,我找到了管理時間、完成工作和學習的方法。在祂的引導下,我能夠理解我在谷歌上找到或從別人那裡聽到的建議。通過反覆試驗,我盡最大努力為我的孩子做出每一個有益的決定。

倚靠上帝是需要我每時每刻去做出的努力。以賽亞書40章30-31節尤其讓我得安慰。大多數人傾向於關注「如鷹展翅上騰」的部分,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太高的目標。

我只是很高興再次聽到祂的應許——那些相信上帝的人會找到力量奔跑而不睏倦、行走而不疲乏。

在每天的掙扎中,我只能看到自己不停前行,希望自己不要倒下。我祈求有力量換下一片尿布和喂下一頓奶。

無論是從大出血中慢慢恢復,還是在封鎖期間一邊工作一邊照顧我的孩子,每一天我都需要上帝賜我力量來前行,雖然有時走得很艱難。

上帝每次都會拯救我。祂每天賜下源源不斷的恩典,使我即使是在軟弱和能力不夠的時候也能遵行祂的旨意。

 

 

我的未來可能會更艱難,但我可以在祂的愛中得安息

 

有一段時間,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被「萬一…..」的恐懼所影響。我一度考慮過不去聚會,因為我想,「如果我的孩子因為去教會而感染了新冠病毒怎麼辦?」

出於愛的關心,我丈夫反問我:「你到底是不是基督徒?」這聽起來可能很刺耳,但卻是我需要的一記警鐘。我的丈夫知道我與上帝同行的旅程,他意識到有必要責備我內心的恐懼。

如果我不能信靠上帝會在不確定的環境之中為我安排對我最有益處的計劃,我還能自稱是信徒嗎?

我意識到,我不想活得好像我總是在等待最壞的結果。我總是災難化一切的傾向必須屈服於對上帝至高無上的愛之信任。我或許仍然會感到恐懼,但我不必讓它支配我的生活。

當我禱告時,我更加堅信,是上帝、而非病毒,在掌管一切。若沒有上帝的許可,什麼事都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並且無論發生什麼,我仍將在上帝仁慈的手中。

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是挺好的,因為聖經也告訴我們要為試煉和磨難(彼得前書4章12節)做好準備。

但是,如果我們全神貫注地準備迎接壞事情的到來,就不能遵行祂的旨意了,因為我們只顧著保護自己免受危險了。

就像開車一樣。我們為事故做好準備:繫上安全帶、確保剎車正常工作。安全措施到位後,我們開車前往我們想去的目的地。但如果我們總是用雙手保護自己、並準備好應對衝擊,我們就不能很好地駕駛。

屬靈意義上,我們每天順服上帝,信靠祂,為最壞的情況作準備(馬太福音7章24-27節)。這樣,我們就是在活出信心,以至於能有堅定的信念來抵擋生活的風暴。

無論我們將會遇見怎樣的挑戰,上帝會看顧我們(馬太福音6章25-30節)的應許都可以使我們從憂慮中解脫出來,給我們安息。住在祂裡面,我們就有力量追求祂的國和義(馬太福音6章33節)。

經歷過與恐懼的鬥爭,我能夠確定苦難是一份禮物,它在我不斷發現並完成上帝給我作為母親這一身份的使命之中打開我的心讓我能以深刻的方式體驗祂的恩典。

 

 

我可能真的會死,但我會見到祂的榮面

 

我對身體疾病的恐懼變成了對我屬靈健康的檢查,因為它迫使我檢視自己是否真的相信上帝的話語。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21節中說:「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在我最害怕的時候,這節經文既安慰我又挑戰我。

如果我真的相信聖經,那麼我就不需要害怕,因為無論我是死是活,我都會在上帝良善的計劃里。

如果我活著,我就可以通過我作為妻子、母親、女兒、姐妹和工人的角色來頌揚基督。如果我死了,我將與基督同在。我最終見到了為我犧牲了生命並按我本相愛我的主——這場團聚將比我能想像的更美好。

有人可能會問:「你不害怕你死了之後留下家人沒人照顧嗎」我想,當上帝把我帶到祂面前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可能會很難過,因為我知道我不能再照顧我的家人了。

然而,知道上帝比我更愛他們並可以把他們照顧得更好時,我倍感欣慰。

無論我是生是死,我都滿得上帝的恩典。因此,在我有限的在世的日子裡,「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章9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身為心理輔導員的我,自己卻深陷焦慮

作者:Adiemus Seah

翻譯:Anna

有聲播讀:洋瀾

 

 

 

「抱歉,你的狀況沒有治癒方法。」這是我最不想從醫生口中聽到的話。那年的我28歲。

「但是好在你可以通過吃藥控制住癥狀。因為你得的是慢性病,只要你能感受到癥狀存在就要每天服藥。」他說。

接著醫生列出我要忌口的食物——避免油炸和酸性食物。我能吃的食物都是些清淡無味的;要麼是清蒸蔬菜,要麼是清蒸魚。他還告訴我要避免壓力過大(好像壓力是一個人可以控制的因素一樣)

這個診斷令我吃驚、困惑和憤怒。

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健康

我一直以為我身體健康。我定期運動、飲食平衡、不抽煙不喝酒。

但是突然有一天,我開始嚴重噁心嘔吐。剛開始我沒放心上,以為只是胃裡細菌感染或者工作壓力大所致。

那時,我是我們大學輔導諮詢部的主任。這是一個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面對精神方面有問題的學生,訓練員工如何幫助有行為障礙的學生,並帶領著一支諮詢師團隊,制定政策和程序,參加會議,寫報告,組織活動,處理一些異常事件。

但是我喜歡我的工作。所以我回憶不出是哪一個具體的事件導致了我開始嚴重嘔吐。

然而,六個月的時間裡,我因著嚴重噁心、嘔吐、心悸、大喘氣、劇烈胸痛、頭疼、失眠等問題不斷進進出出同一家醫院。我吐得太嚴重了,導致我無法進食,不得不住院靜脈輸液來避免營養不良和脫水。醫生給我做了很多檢查、掃描和X光。

最終我被確診為慢性消化系統紊亂,我的生活很快就被我的吃藥時間表打亂了。

每天早晨我需要五點就起床吃藥,之後再拖著疲憊的身體去上班。藥物和嚴格的飲食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的癥狀得到緩解,但是我仍舊會心悸、大喘氣和失眠。因著有氣短和心臟病發作的徵兆,我8周內住院了五次。

這不僅僅只是身體上的狀況。作為一個精神問題方面的臨床醫師,我深知自己不僅僅是身體出了問題。我還有抑鬱的癥狀。我開始離群索居,早晨起床困難,腦子裡充滿對於現在和未來的消極想法。我一貫喜歡做的事現在對我來說索然無味。我甚至一度想到自殺。

但是我不願意承認和接受這個事實。我無法想像我居然會遭受焦慮和抑鬱的困擾。我是輔導諮詢部的主任,幫助那些經歷巨大壓力、抑鬱、焦慮等精神健康問題和面臨其他生活挑戰的人們。並且我在我們大學、醫院和社區還負責開展精神健康知識的培訓。我當然能夠處理和搞定自己的焦慮呀!

此外,作為基督徒,我相信上帝復活和醫治的大能。當然,上帝的大能遠大過慢性病和焦慮的威力,我堅信如果多次禁食、迫切禱告,背下更多的經文,有更大的信心(這些我都嘗試了),上帝就會醫治拯救我。但是內心深處,我努力尋求上帝的各種方式卻源於我的自義、自救和想要操控上帝給我我想要的結果。我沒能完全依賴上帝的主權和大能(但以理書3章16-20節;雅各書1章2-4節)。

諷刺的是,我雖然可以向我的諮詢者們給出同情、理解和接納,但我卻不知道該向誰求助,對自己非常嚴苛,無法接受我的精神狀況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在與焦慮、慢性疾病和乏力鬥爭的過程中,我的自尊和自信開始崩塌,恐懼和自我懷疑慢慢襲來。

我很猶豫要不要跟人分享自己的狀態(包括我的妻子),我感覺自己在孤軍奮戰。

我很容易接納自己身體狀態的診斷,卻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精神方面有問題,原因是大家普遍覺得有精神障礙是一種恥辱。但是在我評估過精神問題對我和我周圍的人產生的影響並考慮了我可以為健康做出的選擇時,我慢慢接受了這個事實:我的確被焦慮所困。

在焦慮中生活,外加慢性病,挑戰著我對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的態度和看法。

例如,我發現自己原來下意識里有很多誤解,比如我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假冒偽善的人,因為身為精神健康方面的專家我卻不能幫助自己,而且我認為如果我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我的未來就會暗淡無望。

我當時並不知道,事後才醒悟過來,我成年後的焦慮症與我童年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並不美好。在我小學階段大部分時間我的家裡沒有電和自來水。我的父母努力工作才夠勉強養家。雖然我們家境並不寬裕,但父母愛我們、關心我們,所以我非常幸福滿足。

但是後來一次意外打破了這一切,我的家庭破碎了。作為一個孩子,我親眼經歷了這些創傷性事件,並試圖通過努力成為一名傑出的成功者來掩蓋內心的創傷和焦慮。我不得不讓自己出類拔萃以化解自己的情感傷痛和焦慮。

我整個青少年時期都學習優異、擅於與人交往。我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是內心卻深藏著兒時的傷痛。回憶過往,我意識不到自己有過焦慮和抑鬱的明顯徵兆和癥狀。所以我滿不在乎,生活仍舊繼續,雖然傷痛仍在。高中畢業後,我去了澳大利亞繼續學習,大學畢業後找到了一份工作,後來走進婚姻。

我認為我已經忘掉了那段經歷。卻不曾想它會在後來的生活中又浮出水面。

轉折點

「我感覺很糟糕,我需要幫助,」趴在馬桶旁吐了1000次之後我終於對妻子開口求助。那是2004年,我們新婚不久。這之前她已經看我吐了無數次了(很難堪的場面),好幾次把我緊急送到醫院,照顧我,和我一起徹夜禱告。

最終我向她承認除了身體的問題,我還在經歷焦慮。這真是一個轉折點,把我引向基督里的新生命(哥林多後書5章17節)。

在人生的至暗時刻,我意識到我有兩種選擇:獨自戰鬥,或者與上帝和愛我的人並肩作戰。我知道上帝的愛超乎我所想(約翰福音3章16節),而且上帝造我有一個特別的計劃和目的(耶利米書29章11節),儘管這個世界充滿無盡的痛苦和苦難(約翰福音16章33節;彼得前書1章6-7節;雅各書1章2-4節;羅馬書5章3節;哥林多後書4章16-18節)。我清楚我的角色是使用上帝所賜的才能、訓練、資源和個人經歷,透過輔導去幫助別人。

求助他人

所以我跪下禱告。我鼓起勇氣向他人求助。我跟牧師、大學裡的老闆(也是基督徒),還有幾個親密的朋友分享了我內心的掙扎。

我分享的時候仍會害怕惶恐,因為我不知道他們會有什麼反應,會怎麼看我,尤其是我在大學還在進行著心理方面專業的培訓,在教會裡也領導服侍。

我掙扎的重心還是害怕自我形象和名聲會受影響。但是聖靈用《彼得前書》5章6-7節溫柔地譴責我,我要謙卑下來,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上帝顧念我。

因此,我丟掉自尊,放棄一切自己的努力,讓耶穌和屬祂的人來照顧我。

我擔心的事沒有發生,我發現自己被理解支持我的人環繞著。我的父母歡迎我到他們的家,為我做飯,我的老闆給我假期讓我休息,我的單位還報銷了我的住院費,我親近的朋友來看我(住院時和出院後),安慰鼓勵我。他們沒有因著疾病而論斷我,也沒有因著我無法控制自己而譴責我。

雖然他們不能真正感同身受我內心的掙扎,但是他們對我表示了同理和接納。我真心感激他們。雖然他們還是屬於少數的那一部分。有一些家人認為我瘋了,也有朋友認為我是個假冒偽善的人——我能幫助別人解決精神方面的問題,但自己卻走不出來——還有一些人認為我犯罪了被上帝懲罰才會這樣。

這是一個上帝帶我謙卑下來的旅程,一個讓我不斷降服於祂的旅程,幾個月里我刻意專門做出行為上的改變,來允許上帝和祂的子民幫我得醫治。

我目前的狀況

距離我第一次確診消化系統紊亂和焦慮症已經過去18年了。

我現在身體狀況如何呢?我被醫治了嗎?

我可以告訴你我的消化系統紊亂不用服藥了。我喜歡喝咖啡、吃辣椒和重口味的亞洲菜(當然得適量)。透過上帝的大能和祂的憐憫,我感恩已經有十多年沒有再經歷消化紊亂的癥狀了!我的醫生很驚訝,也為我高興。

至於恐懼症和焦慮症的癥狀,我已經學習去了解它們,接納它們,並與它們共存,讓它們成為我更深認識上帝的機會。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信靠上帝的人也可能感到焦慮嗎?

作者:Madeleine Grace Scholefiel

翻譯:秋雨

有聲播讀:小七

 

我感到它像是一條厚毯子重重地壓在我的胸口。我急促地將它吸入體內,咳出一股火辣辣的味道。它讓我汗如泉涌,皮膚上全是咸濕的汗水。我感到突然間天旋地轉,耳中充斥著震耳欲聾的嘶吼。我知道,它又來了。

我是那種生性焦慮的孩子。四歲時,我就會皺著小眉頭踱來踱去,問一些頗為嚴肅的問題,努力為迎接廣博的世界預備著自己。

十二歲時,我會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思緒萬千。具體擔心什麼連我自己都無從知曉,但那種籠罩在心頭的恐懼感伴隨著我的每一天。

上高中時,我是日程表、待辦事項清單及有許多顏色標記的日曆本的使用達人。心想這樣我就能運籌帷幄,不讓可怕的焦慮感控制我。然而遺憾的是這麼做並不奏效。一旦考得不理想,成績落後於其他同學,或與朋友發生爭執時,焦慮就會再次襲來。

大學給我帶來了新的挑戰,許多需要自己安排的時間和自由很快就讓我感到一切都處於失控的狀態。很多事情,例如怎樣取得好成績、結交新朋友、在校園裡逛逛,甚至如何給教授發電子郵件都會讓我感到焦慮。我沒有正視這些焦慮將它們一一解決,而是選擇了逃避和拖延,裝出一副對大學根本不在乎的樣子。

多年來我從沒用過 「焦慮」這個詞來描述我的感受,直到我從心理醫生那裡聽到了這個詞。「焦慮與壓力不同 」她跟我說,「壓力來自外部事物,比如要在最後期限前完成一項工作或是非常地忙碌。但你的情況屬於焦慮,因為這種感覺一直伴隨你,無論你是否有很多事情需要完成。它源自於你的內心,不需要外部的事物去觸發,它始終就在那裡。」

如今我已二十三歲,我內心的焦慮依然如故。

不過這種感覺並不總是像手足無措、緊咬雙唇甚至恐慌發作,有時它是在超市裡為買紅蘋果還是綠蘋果而猶豫不決——無法做出選擇的無力感最終讓你茫然地離開超市,空手回到車上;有時它使你眼皮沉重,昏昏欲睡,整個人垂頭喪氣,只想一個人在浴室里痛哭。有的時候,焦慮會讓我成為一間屋子裡那個最喧嘩、最愚蠢的人;也有時,它讓我打電話時長時間的停頓無語,或是長達幾周都不回復簡訊。

需要明確一點,焦慮並不單單是壓力,也不等同於 「一個消極的人」。它不是我們想要放下就能夠放下的某樣東西。

我覺得焦慮與其它精神疾病一樣,我們都有不同的遺傳和環境因素使我們更容易受到焦慮的影響。有些人比起其他人來更容易陷入焦慮的掙扎之中,這不足為奇。

我們成長於一個跟著感覺走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膜拜情緒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被告知要活出自我,做決定時要聽從自己的內心。但面對頭腦中所產生的超出人類自身能解釋的情緒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無法簡單地靠禱告,或靠意志力控制焦慮情緒時又該怎麼辦呢?

搞清楚焦慮和信心的關係

最近我在瀏覽Instagram時,在一個基督徒的賬號上看到了這句話:「焦慮是信心的敵人。一個人不可能信靠上帝的同時又感到焦慮。這兩者是相互排斥的。」儘管這句話的配圖非常漂亮,但它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一向樂於傾聽讓我們對信仰產生反思的尖銳真理,可類似這種觀點對我來說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更具破壞性。

如果我正在與焦慮爭戰,就說明我的信仰有問題嗎?如果教會裡的人只會告訴我我需要更加信靠上帝,那我為什麼要告訴他們我患有焦慮呢 ?為什麼這一切並不只是那麼簡單?

當我告訴團契小組我因為焦慮去看心理醫生時,他們非常不理解。「你認識上帝啊」,他們對我說,「單單信靠祂就行了。 」

這麼多年,我覺得自己在信仰上非常地失敗。我的確相信上帝,我每天都和祂交談。那我為什麼還如此掙扎呢?

年復一年我收到了無數基督徒朋友和牧師的建議,有些建議對我有幫助,有些則不然。有一個人說我的信心一定很微弱。一位外請講員跟我說只要決定不焦慮你就不會焦慮。雖然我相信這些建議都是出於善意,但這樣的建議對我沒有絲毫的幫助。而最終真正對我有幫助的是我與了解焦慮掙扎的兄弟姐妹的一次談話。他們沒有駁斥我的焦慮,也沒有質疑我的信心。相反,他們說我的這種掙扎並有沒什麼見不得人的,上帝可以使用它讓我更加靠近祂。這些話讓我看到了希望。

一提到基督徒與焦慮爭戰,我最常聽到的經文便是腓立比書4章6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許多基督徒認為這意味著,如果你深陷焦慮,你就完全違背了上帝不要焦慮的命令。但這真的是這節經文的意思嗎?

身為基督徒,在與焦慮的爭戰中我漸漸明白,焦慮很像是一種試探。它本身不是罪,即使是毫無瑕疵的耶穌也經歷過試探。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面對這種試探。同樣,我認為焦慮情緒或是陷入恐慌症發作的極度恐懼中都不是罪。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處理這些焦慮情緒。因此,我覺得腓立比書4章6節是上帝在邀請我們通過禱告與祂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我相信這節經文是說,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我們都會有時感到焦慮——我們要為此禱告,讓上帝了解我們的感受。我們無需隱藏或忽視它的存在,假裝我們不焦慮,而是承認這些想法,祈求上帝賜予我們平安。

羅馬書12章2節說,要藉著心意更新而變化。我在這節經文中找到了希望。變化並非在一夜之間就能完成。雖然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來說世上沒有一個一刀切的標準解決方案。但是更新這個詞是一個動詞,而且不是被動語態。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將我們的心意奪回順服上帝,而一點一點地改變我們的思想(哥林多後書10章5節)。

分辨「我有」與「我是」

幾年前,我在一所語言學校學習西班牙語。學習中有一件事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就是西班牙語中,描述人暫時的感受與描述人的身份特徵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在西班牙語中,你不會說 「我餓了」,而是說 「我有飢餓感」(tengo hambre)。你不會說 「我焦慮」,而是說 「我有焦慮感(tengo ansiedad)」。

聽起來這似乎是很細微的差別,但分清「我焦慮」和「我有焦慮感」幫助我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我是一個與精神疾病爭戰的人。你看,我不是一個焦慮的人,這不是我的身份特徵,我只是與焦慮爭戰的人。

安靜時,我們可能無法總是控制自己的思緒;忙碌時,我們可能沒有時間顧及突然冒出來的一些想法。但當那些焦慮的思緒出現時它們一定會出現的,我們的確可以控制該如何做出反應。

因此我鼓勵你,親愛的讀者,迴轉向祂,因為我們的上帝是如此如此的良善。祂是我們強大的保護者,當我們把爭戰交託給祂時祂就會為我們爭戰。我們應該信靠祂,因為祂已經得勝了。

每當焦慮襲來時,我們都可以迴轉向祂。告訴祂你的一切心思意念,讓祂用它的平安充滿你。

這平安是超越人理智的真平安。

真的,這真平安的感覺確實太美好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