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重擔

上帝會給我們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嗎?

Will-God-Give-Me-More-Than-I-Can-Bear-1024x613 (1)

作者:Kezia L.,新加坡;翻譯:孔曉慧,中國

「上帝絕不會讓難以承受的事臨到你,祂只會把你能處理的事交給你」。

剛開始信主的幾年裡,每當面臨挑戰,這句話就安慰我。我甚至用它來勸慰正經歷艱難時刻的朋友。

但是當媽媽去世時,我有點懷疑了。不久后,一個與我關係很好的舅舅被槍殺。接着,我婚禮三天後爸爸去世。幾個月後,另一位舅舅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中失去雙臂。以前使我受到很大鼓舞的話語現在突然站不住腳了。

上帝怎能讓這些事發生?我完全理解不了。我心裡想,他們不是說上帝不會把過於我能承受的擔子給我嗎?為什麼現在我所面臨的超越了自己可以承受的極限呢?

這不僅讓我想到自己,還想到那些處境比我更加艱難的人。我的意思是,我怎樣去安慰一個剛剛失去自己小孩的媽媽,告訴她上帝不會給她過於她所能擔當的擔子呢?或者怎麼向一位剛剛埋葬了妻子和孩子的人說這話?又或者怎麼向一位失去雙親的孤兒如此解釋呢?

我怎樣才能讓這些慣常用到的安慰話語可以去解釋悲慘的生活現實呢?上帝真的不會把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擔子給我們嗎?

好長一段時間,我都選擇繼續相信祂不會。我假裝堅強,繼續生活。但是偽裝很難繼續,我幾乎堅持不住了。

是的,上帝會那樣做。

一段時間后,我最終有勇氣承認:上帝會給我們超過我們承受能力的擔子。我相信祂會讓我們經歷刻骨的痛,可能會摧毀我們讓我們所剩無幾的痛,亦或經歷慘痛的失敗。

那我們如何理解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中上帝的應許呢?畢竟,那裡明確指出上帝「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就是這裡,我意識到,這句經文中的「受試探」是指着罪而言。上帝不會容許我們受試探過於所能抵禦的。這個經常被誤用的經文不是指遭受試煉講的。

提到試煉,我相信上帝會給我們難擔的擔子,因為如果我們凡事如意,順利應對一切,我們就真的不需要祂了。如果我們可以承擔每一個擔子,我們就沒必要轉向祂,祈求得到祂的幫助、讓祂加添力量和勇氣了。

除非我們有基督賜下的恩典和力量,我們無法忍受試煉。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自己曾在生活中經歷過一些讓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無能無力的艱難處境,沉重的苦難將我整個人耗盡,讓我哭都哭不出來了。痛苦太重,難以承擔;心裡滿滿的都是苦。就是在這個時候,除了我與上帝的關係,其他都不再重要。

痛苦是有益的。

那是不是上帝容許苦難發生就表明祂很殘忍呢?當然不是。

事實上,痛苦對我們有益處。不,我並不是說我喜歡痛苦——遠非如此。但是儘管它令人生厭,卻是一位良師益友。痛苦幫助我們清晰地認清自我,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痛苦讓我們知道有些地方出問題了。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在戰爭中下半身失去知覺的老兵。在一個場景中,一位高中生志願者正幫他清洗身子。高中生說有時他真希望在學校的足球訓練中感受不到疼痛。這時老兵回答道:「不,不要。你不會想像我一樣失去痛覺」。

我認為這就是我們的狀態。我們想逃避痛苦,相信這樣對我們是最好的。但是痛苦不是我們的敵人。它實際上幫助我們過得更好。痛苦把我們引向正確的方向——過一個定睛上帝、依靠上帝的生活。

我並沒有覺得你我經歷的困難無關痛癢。相信我,我也曾希望自己的生活遠離苦難。但是,我不得不說,在上帝的智慧中,祂讓凡事的發生都有目的。

現在我更深依靠祂來得力量,知道沒有祂我絕對搞不定。我也學習更好地愛人,真正地關心他人的幸福。我看到自己自私慾望背後的愚蠢,做決定時也更加有智慧。這些只是上帝教我的一部分功課。不經歷痛苦,我永遠也領悟不到這些。

試煉和痛苦是我們最終必須要面對的現實。但是我們可以放心的是,每一步都一定會有上帝與我們同行。

此文章原載於作者的博客,此版本已由雅米事工團隊編輯。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面對苦難)

與耶穌『同負一軛』?

作者:陳櫻之, 新加坡
yoked
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章28-30節)

當耶穌呼召我們背負祂的軛時,祂並不是呼召我們額外再加添一個輕省的擔子,而是將我們的重擔轉移到祂的軛上。祂與我們同行,拉動軛與我們的重擔,然後回過頭來對我們說:「我會給你安息」。事實上,這個軛之所以是容易的、輕省的,是因為耶穌在那裡—我們的勞苦重擔都加在了祂身上。

耶穌呼召我們去背負祂的軛,是輕省的,因為耶穌會分擔我們的重擔。但這也許並不是那些想尋求上帝幫助的人的願望。我們往往只是希望上帝能夠徹底拿走我們的重擔,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再繼續背負並承擔這個重量了,儘管有了耶穌的軛後,這負擔已經輕省了許多。因此,一個人即使已經轉向耶穌,如果問題不立即消失,也可能還是會感到很沮喪。但耶穌從未如此應許我們。

耶穌呼召我們一同負祂的軛,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這樣做。與某人同軛意味著我們要與他(或她)並駕齊驅,保持同樣的步伐。如果軛沒放平,合作將會失效,因為他們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彼此制約;最後,雙方都被搞得無法動彈,寸步難行。或許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與耶穌同軛,因為耶穌所去的地方並不是我們想去的。或者祂的步伐對我們而言太快或太慢。當與耶穌同軛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要佔據主導或者按自己的意願定速度,但說真的,這有什麼好處呢?如果人本身就能承受自己的勞苦重擔,他或者她還會到耶穌那裡去尋找安息嗎?所以,與耶穌同軛,卻總想佔據主導,這又有什麼好處呢?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耶穌說,「學我的樣式」。我們需要停止自己的奮力掙扎,效法耶穌溫柔謙卑的心,這樣我們就能相信祂的帶領,相信祂的方向和速度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最好的。我們需要謙虛地說,「耶穌,我做不到,請祢來幫我」,並接受祂的邀請:『來』。

也許勞苦重擔的環境正是親近我們救主上帝的機會,因為只有在這些時候我們才會與耶穌同軛,與祂同行並有祂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