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用福音定义自己的价值

当我用福音定义自己的价值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封面绘图:闪电小熊,中国

一个人的价值该由什么来决定?在这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总有人见识比我广、收入比我丰厚、打扮得比我漂亮、家庭比我幸福……当我陷入这样的比较时,难免一不小心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直到圣经让我看见——我的价值是那位创造我和救赎我的上帝所赋予的。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类(创世记1章27节),使我们有感情、有理性和心灵可以来敬拜祂(马可福音12章30-31节)。祂也犹如工程师兼艺术家,让每一个人的受造“奇妙可畏”(诗篇139章14节)。而耶稣基督更是把自己掰开,分给每一个愿意接受祂的人(哥林多前书11章24节)。

福音告诉我们,耶稣基督用自己的宝血赎买了每一个愿意相信祂的人。我原以为这只是在强调我们“得救”的事,后来才明白,原来其中包含了两个含义。第一,我们需要得到救赎。因为罪的缘故,我们本不配来到上帝的面前,唯有借着耶稣基督的宝血洗净我们的罪(因为唯有耶稣基督是纯洁无暇的),我们才有机会回到上帝的面前;第二,为我们舍命的基督本有与上帝同等的地位,身份是何等地尊贵,因此,祂将自己的生命倾倒给我们时,就已为每一个接受救恩的人倾注了无限的价值。同时,福音也让我们看见,上帝是何等珍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愿意付上如此大的代价来赎买。马太福音16章26节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鲁益师(C.S. Lewis)也曾这样描述说:“与我们开玩笑、一起工作、结婚,被我们斥责和剥削的,是一些不朽的生命。”所以我想,或许只有“不朽”和“大于全世界”这样的词才足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价值吧。

至此,我才放下骄傲,接纳真实的自己。原来,无论我做得好或不好、做到或做不到,都不能影响我在上帝眼中的价值。我所擅长的不值得夸口,我的软弱也不足以让我自暴自弃。虽然曾经缠绕着我的困惑以及负罪感偶尔会让我“感觉不太好”,但一想到自己在基督里被赋予无限的价值和被完全地接纳,就感到释然了。

当保罗谈到信徒该如何看待使徒的身份时,他也说:“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哥林多前书4章3节)。因此,我们并不需要跟别人比较,甚至无需太过看重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不是说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当我们可以不再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时,或许反而会更有勇气去爱,甚至体会到更深一层的“自由”,因为“判断我的乃是主” (哥林多前书4章4节)。我会思考自己所说或所做的是否出于对上帝和对人的爱,还是出于恐惧,抑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如果是出于对上帝和人的爱,并基于上帝的真理,即使别人不领情,或遭人揣测和伤害,我知道上帝依然看我为宝贵。如此一来,我也享受了爱的自由,可以安心并真心地付出,去安慰和帮助别人,也希望看到别人快乐。

正是因为福音使我看见并相信自己在基督里的价值,我才可以轻看自己的失败,把每一次的经历看作自己成长的阶梯,单单定睛仰望上帝,从祂那里汲取更多勇气和力量去行出爱。同时,我也开始明白,任何自身的行为、才能和骄傲都不能增添我的价值,因为上帝才是那位真正赋予我生命价值的创造者。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完美主义)


submit_article

7个方法让你过得胜的基督徒生活

7-Steps-for-Successful-Christian-Living-2

作者:Natalie Hanna Tan,新加坡
翻译:苗苗,中国

我们都知道甚么是成功,以及如何获得成功。以为只要努力学习,进入理想的大学,就可以找到一份梦想中的工作;只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努力运动,就可以拥有健康;只要去爱身边的人,就可以有好的人际关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我们都希望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对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上帝同行呢?我们可以既有信心,又可以过“得胜”的生活吗?上帝让我找到了以下一些过“得胜”生活的秘诀:

1.与上帝相处,不疾不徐
如果你和我一样在教会中长大,对这句话应该就不陌生。我以前以为读个15分钟的圣经,写点笔记,然后祷告5分钟就等于是花时间与上帝相处。

但最近上帝让我了解到,花时间与祂相处是件多么重要的事。花时间享受祂的同在,与祂交流,和祂一起做事,远非每天只给祂20分钟能够比拟的。花时间与上帝相处绝不是徒劳无功,反而是过好每一天的秘诀。

对不同的人而言,可能有不同的做法。有些人喜欢晚上去咖啡馆与上帝相处,就像是祂约会一样;或者一边吃著冰淇淋,一边写日记告诉上帝我们是怎么度过这一天。

当我们花时间与上帝相处,彷彿祂就在我们的身边时,我们与祂的沟通方式就会随之改变,对祂的认识也会不断地加深。这是因为我们变得不只是尊祂为上帝,也视祂如父,如伴,如友。

2. 花时间休息
现今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常常被各样的事情给占据,每天匆匆忙忙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于是我们越来越不懂如何享受安息。我们没有意识到,安息其实是一个神圣的概念,是上帝所创造的(创世纪2章2-3节)。

上帝用了六天时间来创造世界,然后在第七天休息,并非因为祂累了(以赛亚书40章28节),而是祂想祝福这个日子,分别为圣,让人安息。上帝非常重视休息,为此创造了安息日,让人得以休息。

我们多久真正才休息一次,或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拨出时间安息呢?也许是花一整天的时间与上帝相处,抑或是抽出一个下午在公园里跑步。不管用甚么方法重新得力,都能让我们与上帝更加亲近。

3.学习感恩
加拿大作家Ann Voskamp在其《一千种礼物》(One Thousand Gifts)一书中写道:“神迹出现前,必须先有祝谢,也就是感恩”。然而问题是“我们对上帝以及祂所赐的都不满意。因为我们总是要的更多、更不一样”。

几年前,我发现自己很难去感谢上帝。这是因为在我的生命里,我看不到祂的美善,也不知道要感谢祂甚么。这时候,一位属灵长辈挑战我写感恩日记。90天内我必须每天记下3件感谢上帝的事,一共270件,不能有重复的! 最后我为那些被认为是生命里理所当然的小事而感谢上帝,例如蔚蓝的苍穹和阳光明媚的日子、健康的身体、可以有健全的手脚来为祂做事等。

诗篇118篇24节说:“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气息,我们怎能不感恩呢?当我们每天练习感恩时,就会看到祂手所做的一切,并且充满喜乐满足。

4.定晴于上帝
试着伸直手臂拿起圣经,然后慢慢让它靠近你,你会发现它占满了你的视线,你就看不到别的东西了。当然,这不并表示其它东西不存在,这只是让你转换眼光和观点,专注于上帝。

正如经典赞美诗歌《当转眼仰望耶稣》歌词中所说,“在救主荣耀恩典大光中,世俗事必要显为虚空。”真是对极了!当我们定睛注视主耶稣基督,就会发现自己比较不容易受到诱惑试探的挑战而被击垮。

我们若能每天等候上帝,就能重新得力,并且在祂里面得安息(以赛亚书40章31节)。成功的生活必需从意识到自己的软弱、需要上帝的帮助开始。上帝才是我们每天活下去的力量,而非我们自己。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章28节)

5.舍己背起十字架
要过一个得胜的基督徒生活,就必须不断对世界说“不”,并舍去肉身的欲望。就如保罗在加拉太书5章19-26节提到,我们应该如何舍去肉体的欲望,寻求圣灵的引领。马太福音16章24节也指出,要成为基督的门徒,就必须舍己,背起十字架,跟随祂。

我们可以按照上帝光明的标准来检视自己的生活,并寻求祂赦免我们的过犯,也当认罪努力悔改,就会在祂的恩典中得到更新,并与祂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6.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歌罗西书3章23节写道:“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这节经文鼓励我们为了要讨主的喜悦,我们要尽全力完成主所交托给我们的一切,并且还要努力做到最好。

所以,为了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先从管理自己的生活开始。我们可以记录下每天与别人的约定,列出待办事项,安排时间安息、睡眠,好好地进食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过好上帝所命定我们当过的生活。如此一来,不仅能有高效产能,也能帮助我们善加利用时间,与上帝与人相处。

至于我会记下每天的行程,写下计画和待办事项,以便厘清我该做甚么、在哪里做。这样,我的生活就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目标,而不是把时间消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7.事奉上帝、服事人
谈到金钱、时间和精力,我认为服事上帝和有需要的人是一种祝福。

读高中时,上帝感动我去做社区服务。于是我就在我家附近找到一个做义工的机会,即每周一上午去教脑性麻痺儿童,陪他们玩。这对我来说不是个太大的负担,每周不过抽出四个小时罢了,但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却意义重大。他们的笑脸总能让我的一天过得很有意义,休息时间时,他们会坐在我旁边,聊他们的生活和家人。

因着这个经验,我发现施比受更有福。我对残疾儿童有了新的感受,能用上帝的眼光来看他们,并从他们身上学会如何用单纯的眼光面对生活。

保罗在使徒行传20章35节写道,“施比受更有福”。我们应该致力做上帝的工,参与在祂国度的建立上。除了让上帝的事工因为我们所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及技能而有所扩展,我们自己也能从中获得了满足和喜悦。

这些方法对我在过基督徒生活时有所帮助。但要过得胜的基督徒生活,绝对不止有这七种方法。只是我与上帝同行,并用这些原则过一个有纪律的生活时,我发现我每一天都能更亲近祂。

最后,其实不论用甚么方法,真正的得胜生活就是我们倚靠上帝,并且亲近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功成名就)


submit_article

上帝没有逃…

time-for-a-change-1124160_640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

顶着夜幕下的寒风,我拼命地逃。我倾心养育的大儿子,常惹我伤心,比如因为讨零食遭拒绝而对我说:“我不是你的宝贝!”这天他又无端跟我“冷战”一整天,对我不理不睬。晚上我实在忍不住,就一边拍打一边责骂他:“你怎么可以这样漠视我?怎么可以不尊重妈妈?!”之后我意识到自己不大理智,就去隔壁房间冷静一下。没想到,不到半分钟,他就和弟弟有说有笑起来!也就是这“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让我夺门而逃。

我曾问上帝,我教养大儿子所付出的心血、承担的忍耐,究竟什么时候能才能看到果效?我并不期待他出类拔萃,只是希望他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并学会由衷去爱别人。上帝虽然没有回答我的疑问,但我却明白,教养孩子的过程或许也是上帝塑造我的过程,让我不断在孩子身上操练原谅与包容,哪怕自己难过也要尽量考虑孩子的需要。可是,当儿子完全不顾我的感受,表现得对我似乎毫无感情时,我的理性真的无法理解,情感亦无法接受。我甚至觉得“这是上帝对我的塑造”这种说法也没有说服力了。于是我只想逃,我要从“母亲”这个角色里逃出来喘口气。

结果我真的逃出来了。我逃出了作为母亲的“自我中心”,再一次定睛在上帝身上。在圣经以赛亚书1章4-5节,上帝形容以色列人是“败坏的儿女”,甚至连牲畜都不如,并斥责他们“为什么屡次悖逆?”“还要受责打吗?”这是我第一次从先知书中读出上帝作为“家长”撕心裂肺的痛,祂仿佛在说:“我的孩子,你为什么宁肯吃尽苦头,也不相信我?!”责打从来不是上帝的本意,上帝要的是祂的子民真心悔改、敬畏祂。让我感动的是,在以色列人屡屡悖逆之后,上帝没有逃,反倒赐下独生子耶稣基督,借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舍命,给顽梗的人类带来了得救的盼望。也因着这救赎之恩,我们才能做出真正的悔改,活出崭新的生命。

在主面前,我何尝不是个孩子呢?我是否也和悖逆的孩童一样,会因为没得到祝福或疑问没解开,就怀疑上帝的爱呢?是否宁愿自己费力、吃苦头,也不愿遵行上帝的话语?是否因为上帝管教的杖没有落下来,就掩耳不听圣灵的责备?

我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什么时候能悔改认识上帝,或他未来会做出什么令我更为心痛的举动。但是我确信,上帝就在我身边,那位日夜看顾自己儿女的父亲在看顾我。祂的心痛成了我的安慰,祂的忍耐亦给予我盼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面对苦难)


submit_article

 

耶稣竟然没有羞辱她

grace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

每每读到圣经约翰福音4章中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对话的故事时,我都会由衷感叹。按背景来说,这位妇人生长在信仰不“纯正”的撒玛利亚地区,生来就被犹太人嫌弃、隔绝;按社会地位来讲,她身为妇女,处于弱势,一般陌生男子不会在公共场合与之搭讪,所以连耶稣的门徒都“稀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约翰福音4章27节);最关键的是,从以往的经历来讲,她已前后与五个男人结婚或同居,恐怕已受尽周遭责备、鄙夷,甚至为了避开其他人,要特意在正午时间出来打水。而耶稣却是一位犹太男子,更是圣洁的上帝,当这个妇人走到耶稣面前时,祂不但没有避开她,反而满有尊重地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耶稣竟然没有羞辱她!

如果仔细体会,我们不难发现,用羞耻感操控别人使之改变,或许已成为我们人际关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基督徒之间也难免于此:学习不好会被人称为“学渣”,工作做不好会变成“猪一样的队友”,而在教会,当敬拜习惯跟传统做法不同时,亦可能被轻易定义为 “不属灵”或“不合上帝心意”。父母对孩子的言语伤害更是不胜枚举——“你笨死了”、“你怎么一无是处”、“猪脑子”等等。希望别人改变或许并非恶事,但选用羞辱的方式则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伤害。这种羞辱常常让人产生被拒绝的感受,并间接传达给对方“你就是不够好”的信息,让受到羞辱的人因为人际关系的压力或羞耻感所带来的疼痛而被迫做出改变。一旦羞辱成为习惯,受羞辱的人就会逐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够好,并且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的张力和对羞辱的恐惧里……

与此相反的,却是耶稣那样无条件的接纳。无论对撒玛利亚妇人,还是妓女、税吏,耶稣从没有羞辱过他们,反而呼召他们成为自己的门徒和朋友。接纳是了解一个人生命的真相却不定罪。这种接纳给人安全感,让人无需努力挣得什么,而是可以怀着感恩的心真诚付出。得到耶稣接纳的撒玛利亚妇人不再恐惧别人说三道四,反而热心为基督作见证。圣经路加福音19章也记载,得到接纳的税吏撒该同样诚心悔改,由聚敛钱财变为热心周济穷人。

曾经,因为误解与其他原因,我受到了自己尊敬信任之人的嘲讽与羞辱,以至有一段时间我都会反复做噩梦并惊醒。我觉得自己带着“罪咎”与“羞耻”的记号,唯恐别人再指责我,甚至恐惧别人注意到我或说话时提到我。我对人际关系感到绝望——我觉得不会有人认同我的想法,不会有谁再听我的意见。我的生命并没有得到改变,只是被压伤。直到后来,在好友的强烈鼓励下,我说出了生活中的不易和上帝对我的怜悯,竟得到了许多平时不太熟悉的基督徒朋友的真诚体恤。我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文字,也意外得到了素昧平生的牧师的认可和推荐。如此一连串事情的发生,让我明白那不可能是巧合,而是上帝借着信徒的群体向我彰显接纳和鼓励——我不需要刻意讨别人喜悦,也无需伪装或恐惧。即便有人认为我很糟糕,上帝依然爱我、使用我,看我为宝贵。耶稣不是高高在上“施舍”救恩,而是就在我身边。祂了解我过往一切的动机、行为和羞耻,却用尊重的口气说:“请你给我水喝。”这份接纳让我有勇气不再封闭自己,更可以主动修复人际关系。

透过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故事,上帝教导我用同样接纳的眼光看待别人,而不是只期待别人改变。以接纳的心提出建议,或许要很久才能看到改变,也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很多忍耐等候,但那份改变却是出自真心、源于感恩的,是一个生命成长自然结出的果实,一个爱的果实。

“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约翰一书4章19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教会生活)


submit_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