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

雅米是灵命日粮的青年事工,来和我们一起使用《灵命日粮》灵修,享受与上帝亲近的甘甜!

灵命日粮:顺从耶稣

/
在1951年,前苏联领导人约瑟夫·史达林(Joseph Stalin)的医生劝他减少工作量,以保持健康。但这名医生却被史达林指控是间谍,并将他逮捕。这位曾以谎言罗织罪名,逼迫多人的暴君不愿面对事实,并且以他惯用的手法除掉那告诉他事实的人。但事实不容辩驳,史达林于1953年去世。 先知耶利米说了可怕的预言而被逮捕,还被铁链锁着(耶利米书38章1-6节,40章1节)。他把即将会发生在耶路撒冷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犹大王西底家,并且说:“求你听从我对你所说耶和华的话”(38章20节),若拒绝向围城的敌军投降,只会招致更严重的后果。耶利米还发出警告:“人必将你的后妃和你的儿女带到迦勒底人那里。你也不得脱离他们的手。”(23节) 西底家拒绝接受事实,不愿听从吩咐。最后巴比伦的士兵捉住了王,杀害他的儿子,并焚烧了耶路撒冷(39章)。 在某种意义上,人人都会面临西底家的困境,我们就像被围困在自己的罪与

灵命日粮:善意

/
当我们想到最佳的商业行为时,首先跃入脑海的,也许不是像恩慈与慷慨这些特质。但企业家詹姆士·李(James Rhee)表示,这些确实是最佳特质。当他在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担任执行长的时候,便优先推行他所谓的“善意”,即一种“恩慈文化”和赠予的精神。后来,这间公司不仅起死回生,甚至还蓬勃发展。显然以这些特质做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能激发员工想要团结,创新与解决问题的期盼与动机。詹姆士解释:“善意……是真实的财富,可以累积与倍增。”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常认为像恩慈这类的特质是模糊,不具体的,而不会优先考量。但根据使徒保罗的教导,这些特质至关重要! 保罗在写给新信徒的书信中特别强调,信徒生命的目的乃是要藉着圣灵得到转变,成为基督身体中成熟的肢体(以弗所书4章15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都要让人得造就与益处(29节)。唯有透过天天着重于恩慈,怜悯与饶恕,你我才能在耶稣里

灵命日粮:接纳所有人

/
九岁的丹尼跟他最好的朋友亚契,一起去参加班上同学的庆生会。小寿星的妈妈看到亚契时,却拒绝让他进门,并且坚持说:“没有空余的椅子了!”丹尼立刻表示,自己可以坐在地上,让出椅子给他的黑人朋友亚契,但这个提议被断然拒绝!于是,丹尼沮丧地将礼物交给小寿星的妈妈,然后跟亚契一起回家。朋友遭到拒绝,刺痛了丹尼的心。 几十年后的今天,丹尼已经是一位学校教师,在他的教室里总是多放一张空椅子。当学生问起原因时,他解释说这是要提醒自己:“在这间教室里,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位子。” 在耶稣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祂欢迎接纳所有的人,正如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章28节)。这份邀请看似与耶稣“先是犹太人”(罗马书1章6节)的事工相抵触,但其实救恩是给所有相信耶稣的人,就像保罗说:“上帝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3章22节) 因此,我们对基督

灵命日粮:信靠上帝

/
我急需两种药物。一种是治疗我妈妈的过敏症,另一种是治疗我侄女的湿疹。她们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但药房却不再贩售这些药了。我在绝望和无助中,不断地祷告说:“主啊,求祢帮助她们。” 几周之后,她们的状况好转且受到了控制。我似乎听到上帝说:“有时候,我会透过药物医治人。可是药物是否能解决病症,是在于我!不要完全依赖药物,要信靠我!” 在诗篇20篇,大卫王因上帝的信实可靠而得安慰。那时,以色列民拥有强大的军队,但他们知道最大的力量是来自“上帝的名”(7节)。他们信靠上帝的名,相信祂是谁,祂不变的属性和永不落空的应许。他们坚信一个真理,就是那位至高全能,统管万有的上帝必垂听他们的祷告,并拯救他们脱离仇敌(6节)。 虽然上帝可能会使用世上的资源来帮助我们,但最终战胜我们种种问题的还是祂。无论是祂赐给我们方法能解决问题,或是赐给我们恩典能继续忍耐,我们都可以确信,祂会像祂所说的那样对待我们。我们不必因为

灵命日粮:多么的微小

/
纽约中央车站的耳语廊是一个能远离热闹喧嚣,享受轻声说话的独特空间。这个特别的地方有极好的传声效果,让人们可以在9公尺的距离内轻声交谈。当一个人站在花岗岩拱门底下对着墙壁轻声说话时,声波就会向上传,沿着拱形的石墙,到达另一侧听众的耳中。 当约伯的生活充斥各种嘈杂的声音,遭受几乎失去一切的厄运时(约伯记1章13-19节,2章7节),约伯听到上帝微小的声音。他的朋友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而他自己也思绪紊乱,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出了状况。尽管如此,奇妙的大自然仍向他轻声诉说,上帝那极其伟大的能力。 无论是绚丽多彩的天空,悬在空中的地球,或稳定不变的地平线,这些都提醒约伯,全世界都在上帝手中(26章7-11节)。即使大海翻腾,雷声隆隆,但约伯却宣称:“这些不过是祂的作为的一点点,我们从祂那里所听到的,是多么的微小!”(14节,新译本) 若奇妙的大自然只展现出上帝一小部分的能力,那么上帝的全能显然绝非

灵命日粮:怜悯的技巧

/
十四世纪锡耶纳的女圣徒加大利纳(Catherine of Sienna)写道:“一根刺扎进了你的脚,因此你有时会在夜晚黯然落泪。⋯⋯这世上有些人可以把这刺拔出来,他们的这种技巧是从上帝那里学到的。”加大利纳毕生致力于培养这种“技巧”,以至如今人们仍记得她对别人的痛苦,具有非凡的同理心和怜悯之情。 痛苦就像深深扎进肉里的一根刺,需要以温柔和技巧才能拔除,这幅景象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这生动地提醒我们,自己是那么复杂和伤痕累累,也让我们深思,你我需要更深地挖掘,以培养对他人和自己的真正怜悯。 或许使徒保罗所描述的景象也提醒我们,若要像耶稣那样爱人,不单要出于善意和关心,还需要“彼此真诚相爱”(罗马书12章10节,新普及译本),“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12节)。不仅愿意“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也得愿意“与哀哭的人要同哭”(15节)。这需要我们全心投入。 在这破碎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