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
雅米是灵命日粮的青年事工,来和我们一起使用《灵命日粮》灵修,享受与上帝亲近的甘甜!
灵命日粮:慷慨的心
/
0 评论
我们在威斯康辛州的最后一天,朋友带着她四岁的女儿晶晶来道别,晶晶依依不舍地说:“妳不要搬走!”我拥抱她,并将一把珍藏的手绘帆布扇送给她,说:“想我的时候,就用这把扇子扇一扇,记得我爱妳哦!”但晶晶比较想要我手提袋里的另一把纸扇,我告诉她:“那把纸扇坏了,我希望把我最好的扇子给妳!”我不后悔把自己最喜爱的扇子送给晶晶,看见她开心,让我更开心。后来,晶晶告诉她妈妈说她很难过,因我只剩下一把破纸扇。于是,他们寄给我一把全新的精致紫色扇子。晶晶在她父母慷慨给予之后,又开心起来,我也是! 在这提倡追求自我满足和自我保护的世界里,我们经常会积聚财物而不愿慷慨与人分享。然而,圣经说:“有人慷慨好施,财富却更增添”(箴言11章24节,新译本)。我们的文化对富足的定义是要拥有更多,更多,更多,但圣经却说:“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25节)
上帝无限且无条件的爱和慷慨,使我们能持续不断
灵命日粮:守护花园
/
我非常兴奋地在后院种植蔬菜和水果。但不久之后,我开始注意到泥土中有好几个小洞;而且在水果尚未成熟之前,我们的第一批果子也离奇地消失了。有一天,我发现我们家那棵最大的草莓植株,被一只筑巢的兔子连根拔起,被烈日晒焦了,这令我感到十分沮丧。我真希望自己早早就能更加注意这些警讯! 在雅歌这首美丽的情诗中,记载了一对年轻男女的对话。这位新郎在呼唤新娘时,严厉地警诫说,不要让那些动物毁坏恋人的花园,这花园是比喻他们俩亲密的关系。他对新娘说:“要给我们擒拿狐狸,就是毁坏葡萄园的小狐狸”(雅歌2章15节)。或许,他看到了像“狐狸”那样会破坏他们爱情的提示,例如嫉妒,忿怒,欺骗或冷漠。他因喜爱新娘的美貌(14节),故无法容忍任何会造成危害的事物。对他来说,新娘非常珍贵,就像是“荆棘里的百合花”(2节,和合本修订版),因此他愿意尽一切努力,守护他们的关系。
家人和朋友都是上帝赐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虽然有时
灵命日粮:上帝呼唤你的名
/
丽雅生长在贫穷的村落,在获得保证能接受教育的情况下,她前往另一个国家。但不久,寄养家庭的父亲便开始对她拳打脚踢和性侵犯。他强逼丽雅无偿照顾他的家庭和孩子,不准她外出和使用电话,丽雅竟成了他的奴婢! 埃及人夏甲是亚伯兰和撒莱的奴婢,但他们夫妻俩从未喊过她的名字,只称她为“我的使女”或“使女”(创世记16章2,5-6节)。他们只是想利用夏甲为自己带来子嗣。
但上帝对夏甲截然不同!圣经首次提及上帝的使者,就是祂在旷野显现与怀孕的夏甲交谈,而那位使者可能就是上帝本身。夏甲相信祂是上帝,因她“称那对她说话的耶和华为『看顾人的上帝』”(13节)。如果那位使者就是上帝,祂可能就是那位向我们显明上帝的圣子,即在道成肉身之前的耶稣。当时,那位使者呼唤夏甲的名字,对她说:“撒莱的使女夏甲,妳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8节)
同样地,上帝看见丽雅,带领有爱心的人来拯救她脱离悲惨的生活。现在丽雅正就读某所护校
灵命日粮:真切的呼求
/
婴儿的哭声可说是一种信号,表示他累了或饿了,不是吗?根据美国布朗大学医疗团队的研究显示,新生儿哭声的细微差异,也能显示出身体的其他问题。这个医疗团队设计了一个电脑程式,可以测量婴儿哭声的音高,音量,以及清晰度等因素,以确定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否有些异常。 先知以赛亚预言,上帝必听见祂子民的哭泣和真切的呼求,了解他们内心的恳切,并以恩典回应他们。然而,犹大百姓漠视上帝藉着先知以赛亚发出的警告,宁愿与埃及结盟以获得帮助,也不愿求问上帝(以赛亚书30章1-7节)。上帝告诉祂的子民,如果他们选择继续悖逆,祂将使他们惨遭失败和羞辱。即便如此,上帝仍渴望“施恩给[他]们;⋯⋯怜悯[他]们”(18节)。但唯有在他们悔改,凭信心呼求时,上帝的拯救才会临到他们。如果上帝的子民向祂呼求,祂必赦免他们的罪,并且使他们的心灵重新得力(8-26节)。
对于今天的基督徒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真切地悔改,凭信
灵命日粮:为何惧怕
/
记得我还是个小男孩时,学校操场经常发生霸凌事件,而像我这样的孩子在遭受霸凌时,几乎没有反抗的能力。我们在那些恶霸面前因害怕而畏缩,更糟的是还得要面对他们的冷嘲热讽:“你感到害怕吗?你很怕我,不是吗?这里没人能保护你。”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是真的很害怕,而这是有原因的。我曾经有挨打的惨痛经验,因此我不想再经历这种事。那么,当我恐惧惊惶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我能相信谁呢?当你只有八岁,而那个欺负你的孩子,年纪比你大,比你更高更壮,你自然会感到恐惧害怕。
但以色列的君王大卫在遭受攻击时,却以信心来回应,而非恐惧害怕,因他深知自己并非独自面对那些威吓。他写道:“有耶和华帮助我,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诗篇118篇6节)当我年纪还小的时候,或许无法体会大卫那种程度的信心。但我现在已经是个成年人,在这与主同行的多年岁月里,我深知祂远胜于任何使我惊惧的威胁。
在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面对威胁或
灵命日粮:化怜悯为行动
/
詹姆士·沃伦(James Warren)的工作并不是制作长凳。但某一天在丹佛市,他注意到一位女士坐在地上等公车,他觉得这样实在有失尊严。于是,这位28岁的人力顾问开始利用废弃木材制作长凳,并放置在公车站,而且很快就被人使用。当他知道全市9,000个公车站很多都没有候车座椅,他就作更多长凳,并且刻上两个英文字(Be Kind),意思是善待他人。沃伦说:“我只是尽力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 这种行动也可被描述为怜悯。正如耶稣所展现的那样,怜悯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能激发我们采取行动来满足他人的需要。当一群有急切需要的人来寻求耶稣时,祂“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马可福音6章34节)。马太福音14章记载,耶稣将心中的怜悯化为行动,医治众人的疾病(14节)。
在歌罗西书3章,保罗呼吁众信徒应心存怜悯(12节)。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正如沃伦所说:“这使我感到满足,好像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