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
雅米是灵命日粮的青年事工,来和我们一起使用《灵命日粮》灵修,享受与上帝亲近的甘甜!
灵命日粮:彻底改变
/
0 评论
在我们密歇根州的家里,多年来墙上一直挂着一把装饰华丽,祭典上用的弓和箭囊。这些是父亲留下来的遗物,是当年我与父亲在加纳宣教时获得的纪念品。 有一天,一位来自加纳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当他看见墙上的这把弓时,脸上露出了诧异的神情。他指着绑在弓上的一个小配件说:“这是一种祭拜偶像的用品,是所谓的魔法符咒。我知道它没有任何威力,但我不会把它留在家里。”我们听了,立即把弓上的符咒剪下来扔了。我们不希望家里有任何敬拜假神的物品。
犹大王约西亚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了解上帝对祂百姓的期望。当大祭司在荒废已久的圣殿里找到律法书时(列王纪下22章8节),约西亚王就让人把律法书读给他听。在他听到上帝论及拜偶像的后果时,就即刻大刀阔斧地进行彻底的改变,让犹大众人遵守上帝的律法,这种改变远比仅从弓上剪掉一个符咒更加彻底(参阅23章3-7节)。
今日的基督徒所拥有的资源,比起当年的约西亚王实在是多了许多。我们拥有整
灵命日粮:以富余补不足
/
学校食堂与很多大型餐饮业一样,往往因无法预测需求量而准备过多的食物,剩余的饭菜最终都被扔掉,造成浪费。然而,有许多贫困学生的家庭三餐不继,到了周末更得忍饥挨饿。因此,美国有一间学校与当地的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商解决方案。他们妥善包装剩余的食物,让有需要的学生带回家,同时解决了浪费食物和学生挨饿的问题。 过多的食物造成浪费的确是要解决的问题,但多数的人都不会把富余的钱财视为问题。其实学校这项计划背后的原则,与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建议是一样的。保罗知道马其顿众教会当时贫穷缺乏,所以他请求哥林多的教会能以自己的“富余”来“补他们的不足”(哥林多后书8章14节)。保罗这么做的目的是要使各教会之间保持均衡,避免一些教会捉襟见肘,而一些教会却绰绰有余。
保罗并非要让哥林多的信徒因捐助别人而变得贫穷,而是希望他们能同理马其顿教会的困境并慷慨相助。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哥林多的信徒也会需要类似的援助。当我
灵命日粮:祂护卫我们
/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位母亲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她的孩子,证明了母爱的伟大。当时,她五岁大的儿子正在屋外嬉戏,突然她听到儿子的尖叫声。她火速冲出屋外,惊恐地发现儿子的身边多了一个“玩伴”──美洲狮!这头大猫正扑在儿子身上,把儿子的小脑袋含在嘴里。母爱的力量让她奋不顾身地上前与大猫搏斗,徒手撬开狮口救出了爱子。这位母亲的英勇行为让我们想起,圣经也用母爱来描绘上帝对祂儿女坚定的爱与保护。 正如母鹰照顾雏鹰一样,上帝也温柔地看顾和安慰祂的子民(申命记32章10-11节;以赛亚书66章13节)。同样地,正如母亲永不忘记所茹养的亲生骨肉,上帝也永不遗忘祂的百姓,且不会永久停止对他们的怜恤(以赛亚书54章7-8节)。最后,正如母鸟以羽翼遮蔽雏鸟一样,上帝也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祂的子民,“祂的诚实”是祂子民“大小的盾牌”(诗篇91篇4节)。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孤单,被遗忘,还会被各样情绪困扰,无法自拔
灵命日粮:可靠的爱
/
我伤心,自责,愤怒,困惑,百感交集地自问:为什么我老是想起这件事? 多年前,我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与一个关系密切的人断绝来往。在此之前,我曾多次请对方停止那令我深受伤害的行为,但只换来对方的拒绝和否认。今天,听说她进城来探亲,我的思绪顿时陷入过去的种种情境,心情跌宕起伏。
正当我的思绪久久难以平复时,听到了收音机播放的一首歌曲,歌词不仅描述被人出卖的悲痛,也提到深切期盼那造成伤害的人能被改变并得医治。当我沉浸在这首萦绕心头的歌谣时,眼眶满是泪水,这首歌表达了我最深切的渴望。
在罗马书12章9节,保罗说:“爱人不可虚假。”这提醒我们,并非所有的爱都是真诚的。但我们的心仍深切渴望认识真实的爱,也就是不自私,不操纵别人的爱,是充满怜悯和无私的爱。这种爱不是因惧怕而去操纵别人,而是为彼此的幸福喜乐地付出(10-13节)。
这种爱就是福音的本质。我们藉着耶稣,终于能认识并分享这种值得我们信任的爱
灵命日粮:不再是孤儿
/
盖尔 · 布莱恩(Guy Bryant)在纽约市的儿童福利部门工作,他单身且没有自己的孩子。每天,他都必须面对为许多孩子寻找寄养父母的困境,于是他决定做些事情来改变现状。接下来的十多年,布莱恩陆续让五十多个孩子寄养在他的家,还一度同时照顾九个孩童。布莱恩解释说:“每次我回头一看,总是会发现有孩子需要地方住。”他又说:“如果你有心且家里有地方,你就会去做,不会考虑太多。”那些曾寄养在布莱恩家的孩子们,现已长大成人并有自己的生活,但他们至今还有布莱恩家的钥匙,还经常在星期天与这位寄养爸爸共进午餐。布莱恩向许多孩子展现了父亲的爱。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寻找所有被遗忘或被抛弃的人。虽然有些信徒在今生贫困无助,但上帝应许与他们同在。上帝要“作孤儿的父”(诗篇68篇5节)。我们会因家人的忽视或遭遇不幸而孤立无援,但上帝并没有离开我们,祂向我们伸出援手,亲近我们,并给我们盼望。的确,“上帝叫孤独的有家
灵命日粮:你还好吗?
/
晓兰知道自己性命垂危。当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她的主治医生和一群年轻的实习医生涌进她的病房。接着,主治医生并没有理会晓兰,而是向那群实习医生描述晓兰的末期病况。最后,医生终于转向晓兰,问道:“妳还好吗?”晓兰虚弱地微笑,温柔地向他们讲述她在耶稣里的盼望和平安。 两千多年前,耶稣遭鞭打,赤裸地被钉在十字架上当众受辱。祂向那些施暴者发怒了吗?没有。耶稣反倒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23章34节)。虽然耶稣蒙冤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祂却为敌人祷告。后来,耶稣对另一个同样被钉的罪犯说,他将可以与耶稣同在“乐园”里,因为他相信耶稣(43节)。在痛苦与羞辱中,耶稣出于爱而选择与人分享盼望和生命之道。
晓兰向众人分享福音后,温柔地看着医生泛着泪光的双眼,反问他说:“你还好吗?”因基督的恩典与力量,晓兰在病房中分享生命之道,展现出对众人的爱与关心。在今天或将来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