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
雅米是灵命日粮的青年事工,来和我们一起使用《灵命日粮》灵修,享受与上帝亲近的甘甜!
灵命日粮:爱值得冒险
/
0 评论
有位十几年的朋友不加解释就和我断绝来往,自此之后,我又开始像以前那样与人保持距离。在疗伤期间,我抽出书架上一本破旧不堪的书,鲁益师所写的《四种爱》。鲁益师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观点:爱就是要预备受伤害。他认为,爱的付出是需要冒风险的,绝不是稳赚不赔的投资;当你选择去爱,就可能会内心烦恼纠结,甚至还会带来悲伤心碎。读着鲁益师的这些话,让我对耶稣复活后第三次向门徒显现的这段描述(约翰福音21章1-14节),有了新的体认。这时的彼得不只一次背叛耶稣,而是三次(18章15-27节)。
耶稣问道:“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21章15节)在经历遭人背叛与拒绝的伤痛之后,耶稣对彼得说话时,却带着勇气而非恐惧,充满能力而非软弱,无私而非失望。祂表明自己仍然爱彼得,从而展现怜悯而非怒气。
17节说:“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其实当耶稣要彼得藉着爱人并跟从祂(15-17,
灵命日粮:齐来敬拜
/
在教会多代同堂的聚会中,会众不分老少一同齐声高唱赞美诗,许多人都感受到喜乐与平安。但一个焦头烂额的母亲却没有这样的体会。她一边哄着快要嚎啕大哭的宝宝,一边为五岁的孩子捧着诗歌本,同时还要让另一个刚学步的孩子别乱跑。后来,坐在她后面较年长的男士自愿带学步的孩子去旁边绕绕;另一位年轻的女士则表示,可以帮忙她为五岁的孩子拿诗歌本。在两分钟内,这位母亲的处境改变了,她终于可以松一口气,闭上眼睛,专心敬拜上帝。
上帝一直希望所有属祂的子民都能来敬拜祂──无论男女老少,老信徒或初信者。在以色列民进入应许之地前,摩西为各支派祝福,并且叮嘱他们所有的人要一同聚集,无论“男,女,孩子,并城里寄居的,使他们听,使他们学习,好敬畏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并遵行祂的律法(申命记31章12节)。不管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只要我们能让上帝的子民一起敬拜祂,就是尊荣我们的上帝。
在那天早上的聚会中,无论是那位母亲,较年
灵命日粮:职场见证
/
经理问道:“妳还在因为我想缩小妳最喜欢的部门而气恼吗?”艾琳抿了抿嘴说:“没有。”其实令她更沮丧的是,经理似乎是拿这件事奚落她。她一直努力为公司效力,想方设法招揽不同的人才,但因公司的空间有限而徒劳无功。艾琳忍住泪水,决定照经理的话去做。或许艾琳无法带来她所期望的改变,但她仍然可以竭尽所能做好她的工作。
使徒彼得在他所写的第一封书信中,力劝第一世纪的信徒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彼得前书2章13节)。要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诚信并不容易,但彼得给了我们保持良好行为的理由:“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归荣耀给上帝”(12节)。此外,这也有助于我们树立敬虔的榜样,让其他观察我们行事的信徒可以效仿。
如果我们处于不友善的职场环境,若是可能,离职是最好的选择(哥林多前书7章21节)。但如果我们处于安全的环境,便应藉由圣灵的帮助,继续
灵命日粮:改变了一切
/
耶鲁大学的常任教授雅罗斯拉夫 · 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以其卓越的学术贡献著称,被各界视为研究基督教历史的当代权威之一。他出版了30多本书,并因他丰富的著作而获得备受尊崇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有一位学生回想帕利坎教授在临终前所说的话,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一段话:“若基督复活,其他的事都不重要了;若基督没有复活,其他的事也都不重要了。”
帕利坎呼应了保罗的信念:“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书15章14节)使徒保罗做出如此大胆的声明,是因他知道复活并不仅是一次性的神迹,且是上帝在人类历史上救赎工作的巅峰。他相信那复活的应许,并不仅止于耶稣从死里复活,他还大胆地保证,其他已死的和遭受毁坏的(生命,社区,人际关系),有一日都会藉着基督而恢复生机。保罗知道,若没有复活,我们就深陷困境;若没有复活,死亡跟毁灭就得胜了
灵命日粮:并非如此
/
一名男子追悼他英年早逝的朋友时说:“多么希望结果并非如此!”这话道出人类亘古的哀痛。死亡令人震惊,受创。我们承受锥心之痛,想要挽回那不可能逆转的结果。
渴望“结果并非如此”,或许贴切地形容了门徒在耶稣受难之后的感受。福音书对这段悲恸时刻的描述不多,但仍记载几个忠心跟随耶稣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一位只敢在暗中相信耶稣的宗教领袖约瑟(参阅约翰福音19章38节),突然鼓起勇气向彼拉多请求领取耶稣的遗体(路加福音23章52节)。试想将耶稣的身体从可怖的十架上取下,然后细心裹好准备埋葬,这需要多大的勇气(53节)。再想想那些妇女的忠诚和勇敢,她们一直在受难现场伴随着耶稣,直到祂被安葬在坟墓里(55节)。
这些跟随者并未预期耶稣会复活,他们正带着悲伤尝试接受耶稣已死的事实。这一章的结尾毫无盼望,只有抑郁和哀伤,那些妇女们“就回去,预备了香料香膏”,好膏抹耶稣的身体。“她们在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了”(5
灵命日粮:十字架
/
在荷兰当代画家莫德曼(Egbert Modderman)的画作《古利奈人西门》中,描绘了西门艰辛地背着巨大的十字架,他沉郁的眼神流露出身体和情感上的沉重负担。从马可福音15章的叙述,我们知道西门是被兵丁从围观的群众中拉出来,被迫背负耶稣的十字架。 马可说,西门来自古利奈,那是北非的一座大城,在耶稣的时代许多犹太人住在那里。西门很可能是为了庆祝逾越节才去到耶路撒冷。在那里,他看到耶稣将遭受不公义的处决,但他能够为耶稣提供微小却有意义的协助(15章21节)。
在马可福音8章提到,耶稣对众人与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34节)。从字面上来说,西门在前往各各他的路上,确实做到耶稣要求门徒去做的事:为耶稣的缘故,背起了交给他的十字架。
我们也会背负各种“十字架”,或许是疾病,艰难的事工,痛失挚爱,或因信仰而遭逼迫。当我们凭信心扛起这些苦难时,便能引导人思想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