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
雅米是灵命日粮的青年事工,来和我们一起使用《灵命日粮》灵修,享受与上帝亲近的甘甜!
灵命日粮:常常感恩
/
0 评论
在17世纪的战乱和瘟疫中,马丁 · 林卡特(Martin Rinkart)于德国萨克森州担任牧师三十多年。有一年,他主持了4,000多场葬礼(其中也包括他的妻子)。有时,食物非常匮乏,以致他全家人都必须挨饿。尽管他可能因此而绝望,但他对上帝的信心却仍坚定不移且时时献上感谢。他甚至还写了一首德语诗歌表达对上帝的感恩,后来被翻译成为广受欢迎的赞美诗《齐来谢主》。 林卡特效仿先知以赛亚,教导上帝的子民要时刻感恩,无论是他们悖逆得罪上帝(以赛亚书12章1节),或受敌人的压迫。即便在这些时刻,百姓仍要高举上帝的名,“将祂所行的传扬在万民中”(4节)。
当我们与朋友和家人一起享受盛宴,就如感恩节之类的庆祝,我们自然能轻松地表达感恩。但是,当我们在困境中,例如失去亲友,经济拮据,或与身边的人发生冲突时,我们还能向上帝表达感恩吗?
让我们响应林卡特牧师在《齐来谢主》中所说,“以心,以手,以歌声”赞美感
灵命日粮:无论何人
/
萨尔瓦多共和国为尊崇耶稣,在首都的市中心竖立一座耶稣的雕像。虽然这座雕像是位于繁忙的交通枢纽地段,但因为非常高大壮观,所以很容易就能让人看见。其名为“神圣救世主纪念碑”,更传达了耶稣崇高且备受敬畏的地位。 同时,这个名称也肯定了圣经对耶稣的描述(约翰一书4章14节),祂要将救恩赐给每一个人。耶稣跨越文化的界限,接纳所有真心想认识祂的人,不论年龄大小,教育程度,种族,犯过何罪,或是社会地位。
使徒保罗周游各地,向所有人传讲耶稣的生平,受死及复活。他传福音的对象包括政治及宗教权威人士,军兵,犹太人和外邦人,而且不分男女老少。保罗说,若有任何人宣称“耶稣是主”,并相信上帝确实使耶稣从死里复活(罗马书10章9节),便开始与基督建立关系。他还说:“凡信祂的人,必不至于羞愧。……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11,13节)
耶稣并不是一个受人尊崇而遥不可及的纪念雕像,我们需要透过信心与祂建立个人的关
灵命日粮:火鸡学堂
/
你看过一大群火鸡吗?为何我会这么说呢?因为我刚在山中小屋度过一个周末。在山间的每一天,我都惊叹地看着那成排的火鸡,如游行队伍般经过小屋的门廊。 我以前从未仔细观察火鸡。但在那几天我发现到,它们会先以惊人的利爪用力扒土,寻觅一会儿之后再低头啄食。我猜,它们应该是在啄食,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观察火鸡,所以不太能完全肯定。我住的那个地区仅有一些低矮的灌木丛,似乎不足以为这十几只火鸡提供充足的食物。然而,它们竟然每一只都看似相当肥胖丰满。
看着这些肥壮的火鸡,让我不禁想起马太福音6章26节,耶稣说:“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耶稣提醒我们,上帝既看顾那微不足道的雀鸟,祂也必定会供应我们一切所需。如果祂顾念一只雀鸟的生命,那祂岂不更加看顾我们吗?随后,耶稣让我们看到两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为生活所需而忧虑(27-31节);另一个
灵命日粮:有我的位置
/
有一位退伍老兵不修边幅,且说话粗俗。一个朋友关心地询问他的信仰状况。那位老兵立刻用轻蔑的口气说:“在上帝那里没有我的位置!” 那位老兵或许是想展现刚硬的作风,但他所说的却完全不符合真理。因上帝已特别为那些粗俗,被罪捆绑和受排挤的人保留位置,欢迎他们进入祂的家。耶稣在传道初期就挑选了一批意想不到的门徒。首先,耶稣挑选了一些加利利的渔夫,是被耶路撒冷人轻视的。耶稣还挑选了税吏马太,当时的税吏经常透过工作职权压榨自己的同胞。耶稣做的还不只如此,祂还邀请了奋锐党的西门成为祂的门徒(马可福音3章18节)。
我们对这位奋锐党的西门(并非西门彼得)所知不多,但我们知道,奋锐党痛恨像马太这样的叛徒,因为税吏常与以色列民所鄙视的罗马人合作,进而累积自己的财富。耶稣拣选西门和马太为门徒,并使他们一起同工,这看似矛盾的做法却有上帝美好的心意。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有些人“罪孽深重”而不配在耶稣的家中享有一席之
灵命日粮:慷慨给予
/
当薇琪的老爷车再次故障而无法维修时,她开始省吃俭用,想尽办法买一辆代步的车子。薇琪在一家餐厅负责车道点餐的服务,店里的常客凯泽在某天得知薇琪需要一辆车。凯泽说:“我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于是,凯泽买下他儿子正准备出售的二手车,并且将车子整理一番之后,才把车钥匙给了薇琪。薇琪对此感到十分讶异,她既感激又惊讶地说:“竟然有人会做这样的事?” 圣经教导我们,当尽己所能地活出乐于慷慨给予的生命,并针对他人的需要给予最好的帮助。正如同保罗说,要嘱咐那些富足的人行善,在好事上富足(提摩太前书6章18节)。我们不应只是偶尔行善,而是要活出一个乐于给予的生命。慷慨待人当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因上帝的话告诉我们,要“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18节)。
当我们乐意慷慨地与人分享时,不必担心自己会有所缺乏。圣经告诉我们,若能以恩慈与慷慨待人,我们反而能“持定那真正的生命”(19节)。由
灵命日粮:和平的器皿
/
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政治家爱德华 · 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宣称:“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灯火能被重新点燃。”格雷说得没错,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时,约有2,000万人丧生(其中1,000万人是平民百姓),另有2,100万人受伤,这场战争让参战各国损失惨重。 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的破坏与冲击,其规模与程度虽远不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我们的家庭,职场,教会或社区也可能会笼罩在黑暗恐怖的冲突之中。上帝呼召我们的原因之一,是要你我为世界做出一些改变。但我们必须倚靠上帝的智慧才做得到,使徒雅各写道:“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雅各书3章17-18节)
使人和平的重要性是在于能结出义果。义的意思是“正确的身分”以及“和好的关系”。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