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
雅米是灵命日粮的青年事工,来和我们一起使用《灵命日粮》灵修,享受与上帝亲近的甘甜!
灵命日粮:不会延误
/
0 评论
我的牧师是美国人,有一次,他到西非一个小镇探望某个教会,为了参加主日早上10点的聚会,他准时抵达教堂。但简陋的会堂里,空无一人。于是,他开始等待,1小时,2个小时过去了,直到中午12点30分左右,当地牧师经长途跋涉后终于抵达教堂,接着还来了好几位诗班成员,以及一群友善的小镇居民。正如我的牧师后来所说:“聚会在时机成熟时开始了,圣灵欢迎我们,而且上帝并没有延误。”我的牧师明白,当地有不同的文化必然有其充分的理由。
时间似乎是相对的,但整本圣经却肯定了上帝完美,不延误的特质。因此,当耶稣在拉撒路病死4天之后才抵达时,拉撒路的姐妹们才会想问明白其中的原因。马大对耶稣说:“主啊,祢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约翰福音11章21节)我们可能也会想要知道,为什么上帝迟迟不解决你我的问题。但凭信心等待上帝的答案和大能,仍是最好的选择。
正如神学家霍华德 · 瑟曼(Howard Thurman)所写的:
灵命日粮:必得饱足
/
马丁 · 路德 · 金恩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 Jr.)在美国民权运动达到高峰的1960年代惨遭刺杀。但在他遇刺四天之后,他的遗孀科丽塔 ‧ 史考特 ‧ 金恩(Coretta Scott King)勇敢地代替她丈夫,带领了一场和平示威游行。科丽塔不仅对伸张公义有满腔热血,更坚定捍卫许多类似的诉求。
耶稣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马太福音5章6节)。我们知道有一天上帝将赐下公义,匡正一切错谬,而在那之前,我们有机会能让上帝的公义在这世上被高举,就像科丽塔所做的一样。以赛亚书58章生动地描绘上帝呼召祂的百姓,是要他们去“松开凶恶的绳,⋯⋯使被欺压的得自由,⋯⋯把食物分给饥饿的人,将流浪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而不隐藏自己避开[有需要的人]”(6-7节,和合本修订版)。我们为受压迫者和边缘人寻求公义,是一种合上帝心意的生活方式。以赛
灵命日粮:从哀叹到赞美
/
莫妮卡迫切地祷告,祈盼她儿子能回转归向上帝。她儿子悖逆的行径使她终日以泪洗面,她甚至试图追踪儿子在各大城市落脚的足迹。儿子的情况看似没有希望回转。直到有一天,奇妙的事发生了:她儿子亲身经历上帝而彻底改变。后来,他还成为教会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神学家,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希波主教奥古斯丁(Augustine, Bishop of Hippo)。
“耶和华啊,……要到几时呢?”(哈巴谷书1章2节)先知哈巴谷哀叹那些位高权重的人颠倒公理(4节),上帝却不采取行动。当我们感到绝望时,如遇见不公不义的事,病症似乎治愈无望,持续的生活拮据,或是儿女远离上帝之际,我们是否也曾转向上帝,向祂表达心中的哀伤和悲叹呢?
每当哈巴谷哀叹时,上帝都垂听他的呼求。只要凭信心等候,我们就可以学习像先知哈巴谷一样,将哀叹化为赞美。他如此说道:“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上帝喜乐”(3章18节)。哈巴谷虽不明了上帝的道路,但却
灵命日粮:崭新的开始
/
“基督徒的觉醒始于痛苦的认知,即发现世界让我们相信的真理,其实全是谎言。”这是毕德生牧师(Eugene Peterson)对诗篇120篇的感悟。诗篇120篇是朝圣者在前往耶路撒冷时,吟唱的第一首“上行之诗”(诗篇120-134篇)。正如毕牧师在《恒久专一的顺服》一书中所探讨的,这些诗篇也为我们描绘了亲近上帝的天路历程。
要开始这段天路历程,人必须先深刻意识到自己与世人有不一样的渴望。正如毕牧师说:“一个人必须先完全厌弃生活的现状,才能找到踏上基督信仰道路的动力。⋯⋯一个人要先彻底厌倦这世界的生活方式,才会渴想品尝恩典的滋味。”
当我们看见这世界的破碎与绝望时,很容易会心灰意冷,因为我们的社会往往对于他人所受的伤害冷漠以对。在诗篇120篇,诗人沉痛地说:“我希望有和平,但我一说话,他们就要争战。”(7节,新译本)
但这份痛苦的认知会带来觉醒,使我们迈向崭新的开始,若能体会这一点,医治和自由就
灵命日粮:群众
/
哲学家兼作家的汉娜 · 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 年)认为:“人们一直在抗拒强大的君王,拒绝向他们屈服。”她补充说:“可是很少有人能对抗群众,独自与被误导的人群对立,手无寸铁地面对他们的无情与狂暴。”作为一名犹太人,阿伦特在她的祖国德国亲眼目睹了这一点,被群众排斥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使徒保罗就经历过这样的排斥。保罗是个受过训练的法利赛人和拉比,他原本要前往大马士革去迫害那些相信基督的人(使徒行传9章),但在途中遇到了复活的耶稣,生命被彻底地改变了。保罗悔改之后,却被自己的同胞排斥。在他所写的哥林多后书中,保罗描述自己受到众人的逼迫,其中包括被“鞭打”和“监禁”(6章5节)。
保罗没有以愤怒或苦毒来回应这种排斥,而是渴望他们也能认识耶稣。他写道:“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罗马书9章2-3节)
灵命日粮:后续发展
/
六十多年来,人们经常都能在美国广播节目中听到新闻记者保罗 · 哈维的声音。他会以风趣的口吻说:“你已经知道这则新闻报导,很快你就会听到故事的后续发展。”在一个简短的广告之后,他会讲述一个著名人士鲜为人知的故事。但是,他往往会保留这些人的名字或其他关键元素,直到最后他才以戏剧性的停顿和惯用的语句,对听众说:“现在你终于知道⋯⋯故事的后续发展了。”
使徒约翰以类似的方式呈现过去和未来的异象,但他的讲述一开始却是带着悲伤的语调。当他看到天上或地上没有任何受造物能解释历史的走向时,便忍不住放声大哭(启示录4章1节,5章1-4节)。然后,有一位长老指出那“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可让人得盼望(5节),但当约翰转睛一看时,看到的不是得胜的狮子,而是一只看起来像是被宰杀过的羔羊(5-6节)。这不可思议的景象,在上帝的宝座周围引发一波又一波颂赞的歌声。在三段的大合唱中,那颂赞的阵容愈发浩大,从原有的四活物和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