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

雅米是灵命日粮的青年事工,来和我们一起使用《灵命日粮》灵修,享受与上帝亲近的甘甜!

灵命日粮:彰显怜悯

/
我的怒气冲天,因一位女同事一直欺压我,埋怨我,还在背后说长道短。我要每个人都知道她的所作所为,恨不得她也能尝到被人欺凌的滋味。我怒气上升,头痛欲裂,就连太阳穴也刺痛不已。当我恳求上帝使我的头痛消失时,圣灵就光照我,令我深省:我怎能一边祈求上帝释放我,却一边想着报复对方?如果我相信上帝会看顾我,为何不让上帝处理这个情况?我知道受到伤害的人也常会去伤害别人,所以我求上帝帮助我原谅这位同事,并努力与她和好。 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时还要信靠上帝的确不容易,诗人大卫也了解这种难处。大卫虽然尽心竭力成为扫罗王忠心的仆人,但扫罗王却因嫉妒而意图杀害他(撒母耳记上24章1-2节)。大卫在上帝预备他登基做王之前,遭受许多苦难,他选择荣耀上帝而不是报复扫罗(3-7节)。他尽了自己的责任与扫罗和好,然后将结果交给上帝(8-22节)。 当别人似乎没有因为自身的恶行而受到该有的惩罚,我们难免会觉得不公平。然而,有

灵命日粮:早已得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29年之后,日本士兵小野田弘男仍躲在丛林里,不愿相信自己的国家已经投降。二战期间,他奉命前往菲律宾偏远的卢邦岛侦测敌情。纵然参战各国早已停战并签署了和平条约,但多年来小野田弘男仍执意留在丛林里。直到1974年,小野田弘男的指挥官前往岛上寻找他,并且向他确认战争已经结束了。 这29年来小野田弘男过着困苦独居的生活,因为他拒绝投降,拒绝相信战争早已终止。有时,我们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保罗宣扬那令人震惊的真理:“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祂的死吗?”(罗马书6章3节)耶稣在十字架上,以祂奇妙的大能击溃撒但的谎言,死亡的恐怖和罪恶的辖制。尽管我们“在罪的权势面前是死的”,“在上帝面前是活的”(11节,新普及译本),但我们在生活中,却仿佛仍受到罪的捆绑,被试探所胜,屈从各种罪的诱惑,听信谎言,不信靠耶稣。但其实我们不必向罪屈服,也无须生活在虚幻当中。靠着上帝的

灵命日粮:善意的劝诫

/
初春的天气令人心旷神怡,我和爱妻一起驾车出游。但是,倘若没有红底白字的警告标志,告诉我走错了方向,那段美好的时光可能很快就变成一场悲剧。幸好我转的弯不够大,车速也不太快,所以看到了“禁止进入”的标志,于是我立刻转换方向。但是,若我没看到这个警告标志而走上错误的道路,可能会使自己和妻子甚至是别人受到伤害,想到这点就让我心惊胆颤。 雅各书的结尾强调“劝诫”的重要性。当我们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行为,决定及欲望以致对我们造成伤害时,我们都需要关心我们的人出言劝诫,好让我们能及时“从迷路上转回”。假如没有人适时地介入,勇敢地劝诫我们,这将对我们本身或别人造成伤害。 雅各指出善意的劝诫是多么宝贵,正如他说:“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5章20节)。劝诫他人能彰显上帝的怜悯,愿我们能以爱与关怀,使用合上帝心意的言语和行为,引导他人回转(19节)。 &m

灵命日粮:二重奏

/
在一场儿童音乐演奏会上,我看到一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坐在钢琴前,在表演钢琴二重奏之前,老师俯身轻声地对学生做最后的叮咛。当钢琴流淌出音符,我注意到学生仅弹出简单的旋律,而老师的伴奏则让这首曲子更丰富,更有深度。他们的演奏即将结束时,这位老师点了点头表示满意。 其实,我们的信仰旅程更像是二重奏而不是独奏。不过,有时我会忘记耶稣就“坐在我旁边”,只有靠祂的力量和指导,我才能“演奏”出一首曲子。我自己只能弹出所有正确的音符,试着以自己的力量顺服上帝,但至终却常显得虚假空洞。我试图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处理各种问题,但结果却往往与人产生摩擦。 但有耶稣这位老师在身旁就截然不同!当我倚靠祂的帮助时,我发现自己的生命更能尊荣上帝,我能喜乐地服事,全心地爱人,藉着祂我能与他人建立美好的关系。就像耶稣对门徒说:“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15章5节)

灵命日粮:世上的光

/
当我答应为某间教会开授为期五周的祷告课程后,就开始感到焦虑:学生会喜欢这个课程吗?他们会喜欢我吗?这些焦虑使我放错了焦点,以致过度花费精力准备教案,投影片和课程讲义。直至还有一周就要开课了,我仍然没有积极鼓励人来上课。 然而,在祷告中上帝让我明白,这个课程是归荣耀给上帝的服事,因圣灵会藉此指引人专注仰望天父,这让我对公开授课不再感到紧张。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教导门徒,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马太福音5章14-15节) 读了这段经文后,我终于在社群媒体公布与课程相关的消息,立即就有人报名了,他们甚至还表示感谢和期待。看到大家的回应,使我更深入地思考耶稣的教导:“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16节) 这样的领受使我带着喜乐的心教课。祈愿我这简单的举动能成为一盏明

灵命日粮:怜悯之心

/
德蕾莎修女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并不会令人惊讶。事实上,她能得到这份殊荣,是因她看顾“饥饿的,赤身露体的,无家可归的,瞎眼的,患痲疯病的,所有在社会中感到被丢弃,不被爱,不被在乎的人”,这些人是她毕生服事的对象。 耶稣为我们树立榜样,不论任何情况,祂都会看顾与关爱那些社会边缘人。当时犹太会堂的领袖们只会严格地遵守安息日,而毫不顾念生病的人(路加福音13章14节),但耶稣与他们截然不同。当耶稣在圣殿里看到一个患病的妇人时,便心生怜悯。耶稣看见的不是她的疾病,而是上帝美好的创造因疾病被困在残破的躯体里,就把这名妇人叫到面前来并医治了她。耶稣“用两只手按着她,她立刻直起腰来,就归荣耀与上帝”(13节),但却因此激怒了犹太会堂的领袖,因为祂在安息日治病。耶稣这位安息日的主(6章5节),怜悯这名被病痛缠身并受辱近二十年的妇人,让她得到医治。 我不禁思索,我们是否也常认为某些人不配得到我们的怜悯,或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