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
雅米是灵命日粮的青年事工,来和我们一起使用《灵命日粮》灵修,享受与上帝亲近的甘甜!
灵命日粮:无所不在
/
0 评论
有一位朋友也像我们一样,因为一场车祸而痛失爱女。她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一篇追思女儿琳赛的文章。文中她提到家中摆放了许多女儿的照片和纪念品,然后她说了一句扣人心弦的话:“处处都留下她的倩影,却寻寻觅觅不见人影。”
我的女儿梅莉莎也和她的女儿一样,在照片里笑靥迎人,但如今这两个面带微笑的可爱人儿都找不到了。她们的身影留在我们的心里,脑海里,或在照片里,但在生活中,我们却再也看不见她们的人影了。
然而,圣经告诉我们,因着基督,琳赛和梅莉莎并非真的消失不见了。她们都在耶稣的怀中,“与主同住”(哥林多后书5章8节) 。与她们同住的这位主,是我们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看不见上帝,家中当然也没有祂微笑的照片。你环顾四周,看不见祂的踪影,难道祂就不在吗?事实正好相反,祂无所不在!
无论我们往哪里去,上帝就在那里。祂会引导我们,赐力量给我们,也会安慰我们。我们找不到一个没有上帝的地方,我们虽然看不
灵命日粮:不可能的友谊
/
社群网站上的朋友时常上传一些可爱的视频,纪录动物之间不寻常的友谊。最近我看到的视频有相亲相爱的小狗和小猪,小鹿和小猫,还看到猩猩乳养了几只小老虎。
当我看到这些温馨,不寻常的友谊时,就联想到伊甸园的情景。当时,亚当与夏娃其乐融融,并与上帝和谐共处。上帝赐给他们蔬果作食物,我想,那时连动物也能和平共处(创世记1章30节) 。但亚当和夏娃犯了罪,破坏了这美好的景象(3章21-23节) 。如今,无论是人与人或人与受造物之间,总是看到不断的冲突和斗争。
但先知以赛亚让我们确信,有一天,“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以赛亚书11章6节)。许多解经家认为,那是耶稣再临的日子。当祂再来时,不再有纷争,“不再有死亡……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示录21章4节) 。在新天新地里,一切受造之物将恢复昔日的平静祥和,来自各国,各族,各方的万民将齐来敬拜上帝(7章9-1
灵命日粮:骄傲
/
人们常用“当代传奇人物”,形容那些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扬名立万的人。一位打职业棒球的朋友说,他曾见过许多体育界的好手,最后仅成为“当代高傲人物”。骄傲往往会让我们高举自己,而谦卑则让我们更真实地认识自己。
箴言的作者说:“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16章18节)。若用自我标榜的镜子看自己,只会看到一张扭曲的形象。高举自己,只是让自己摔得更重。
从上帝而来的谦卑,是对付骄傲自大的最佳良方。“心里谦卑与穷乏人来往,强如将掳物与骄傲人同分”(19节)。
耶稣告诉门徒:“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20章26-28节)
当成功或有成就的时候,接受赞美和表扬并没有错。但真正的挑战是,我们能否继续专一跟随那位呼召我们的主,效法祂那样心里柔和谦卑(11章29节)。
&mdash
灵命日粮:爱的毛毯
/
在《史努比》的连载漫画中,有个人物名叫奈勒斯·潘贝鲁特(Linus Van Pelt)。他很机智又有智慧,但却缺乏安全感,总是携带一条毛毯,有了可以遮盖的毛毯,他就有安全感。我们都能体会他的感受,因为我们也会恐惧不安。
使徒彼得知道何谓恐惧。耶稣被捕之后,彼得鼓起勇气跟着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但接着他开始感到恐惧,并撒谎隐藏自己的身分(约翰福音18章15-26节)。彼得虽否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但耶稣仍深爱彼得,最后还将他挽回(21章15-19节)。
彼得在彼得前书4章8节特别强调“爱”,因他曾经历耶稣的爱。他用“最要紧的是”强调爱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我们要“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你是否需要“毛毯”遮盖你的罪呢?我需要。每当我后悔说了或做了一些事,就会因愧疚和羞耻而难过。这时我需要遮盖,正如在福音书中,耶稣遮盖了那些觉得羞愧的人。
对基督徒而言,爱就像是一条可以遮盖
灵命日粮:在患难中赞美
/
当母亲告诉我:“是癌症。”我想要故作坚强,但眼泪却忍不住夺眶而出。我实在不想听到这样的消息,但这却是母亲第三次罹患癌症。经过一连串的乳房X光和切片检验,证实她的腋下长了一个恶性肿瘤。
虽然母亲罹患癌症,但她却反倒来安慰我。她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我知道上帝永远以良善待我,祂永远信实。”即使母亲必须面对艰难的手术,以及随后的电疗,她仍确信上帝的同在和信实。
这让我想到约伯,他失去儿女,财富和健康。然而当他听闻噩耗之后,他“伏在地上下拜”(约伯记1章20节)。当有人要他咒诅上帝时,他说:“难道我们从上帝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2章10节)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反应啊!虽然过后约伯也发了怨言,但最终他仍承认上帝从未改变。约伯知道上帝依然与他同在,并时刻眷顾着他。
对大部分的人来说,面对困境的第一个反应不会是赞美。有时,我们面对的痛苦实在难以承受,以致我们因惊惧或愤怒而发出怨言。但母亲的反应却
灵命日粮:听祂的声音
/
我父亲以前常形容自己说:“一只耳朵聋了,另一只也不太灵光。”我的听力也不好,所以戴了助听器。
助听器确实带给我很大的帮助,但在吵杂的环境却不然。因为在一片喧闹声中,助听器会接收所有的杂音,以至于我无法听见坐在我对面的人在说什么。
我们的文化也是如此:生活中的各种噪音会淹没上帝细微的声音。美国诗人艾略特(T. S. Eliot)曾说:“何处可寻得上帝的话语?何处能听闻上帝的言语?⋯⋯不在此处,因这里不够宁静。”
幸好我的助听器可以设定排除背景噪音的功能,使我只接收到我想听的声音。同样地,即使周遭有许多噪音,只要我们静心地聆听,还是能听见上帝“微小的声音”(列王纪上19章11-12节) 。
上帝每天都对我们说话,在我们忙碌焦躁和追求欲望的时候,祂会提醒我们;在我们极其悲伤,或我们的喜乐不能满足时,祂也会安慰我们。
上帝要对我们说的话,都已经写在圣经里(帖撒罗尼迦前书2章13节) 。当我们阅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