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
雅米是灵命日粮的青年事工,来和我们一起使用《灵命日粮》灵修,享受与上帝亲近的甘甜!
灵命日粮:形形色色
/
0 评论
几十年来,伦敦一直是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1933年,有位记者谈及这个英国的首都时写道:“我仍然认为伦敦最美的风景,是不同肤色和语言的各族人士聚集而成的群体。”如今,这样的多元性在伦敦依旧随处可见,并藉着国际化社会里混杂交融的气味,声音和景象展露出来。这世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令人着迷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其多元化之美。 但是,正如其他人类居住的城市一般,伦敦也面对许多问题。改变会带来挑战,文化有时也会相互冲突。这就是没有任何人类建造的城市,能与我们的永恒家乡相提并论的原因之一。
当使徒约翰被带到上帝面前时,他看到在天堂敬拜的人群也相当多元化,那些被救赎的人唱道:“祢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因为祢曾被杀,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上帝,又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上帝,在地上执掌王权。”(启示录5章9-10节)
想像一下天堂的荣景:来自世界各个族群的人相聚在一
灵命日粮:不占便宜
/
几名囚犯正在路边清理垃圾,藉此减少他们的刑期,这时负责监督他们的监狱主管詹姆斯突然倒地不起。他们赶紧冲过去帮忙,发现詹姆斯的情况非常紧急,需要马上接受治疗,于是一名囚犯立即借用詹姆斯的手机打电话求助。警方后来向这几名囚犯致谢,因为他们的协助,使詹姆斯能及时就医,否则他的中风就会危及生命。特别是他们本可对他置之不理,或是利用这个状况逃跑。 这些囚犯善意的行为与保罗和西拉被囚禁时的表现,不无相似之处。保罗和西拉被人脱去衣裳,被棍打并被关进监牢,当天夜里突然发生一场大地震,使囚犯的锁链松脱,监门全开(使徒行传16章23-26节)。当狱卒半夜醒来,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因知道自己必会受到严惩而准备自杀。但保罗大声呼叫说:“我们都在这里”(28节)。这个狱卒大受感动,因他们不像一般的囚犯趁机逃走,进而对他们所敬拜的上帝感到好奇,最终这个狱卒也相信了耶稣基督(29-34节)。
我们对待人的方式会显示我
灵命日粮:愚拙的道理?
/
有些事情要经历过才能真正了解。记得当我怀第一胎时,读了许多和分娩相关的书,也听许多朋友讲述她们生产的故事。但我仍然无法想像分娩的过程,我的身体似乎要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提到,上帝藉着基督拯救了我们,让我们重生进入上帝的国,这道理对那些未曾经历救恩的人而言,似乎也同样难以理解。十字架的死亡是软弱,失败和屈辱的记号,竟然能让我们得到拯救,这听起来似乎很“愚拙”,但这愚拙的道理正是保罗所传讲的救恩!
这实在超乎人的想像!有些人认为,拯救应该来自强大的政治领袖或超自然的印证;也有人认为,他们的学术造诣或哲学思想能够成为自己的拯救(哥林多前书1章22节)。然而,上帝却以世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带来了救恩,而这救恩只有相信并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理解。
上帝使既可耻又软弱的事──死在十字架上──成为智慧和能力的根基。上帝所做的超乎我们的想像,祂拣选了世人看来是愚笨,软弱的,叫有智慧的羞愧(
灵命日粮:失败中的朋友
/
在1939年11月27日,三位寻宝人在一群电影剧组人员的陪同下,挖开了在南加州的好莱坞露天剧场外的柏油路面。他们在寻找卡温格山口(Cahuenga Pass)的宝藏,据传在75年前,有人将黄金,钻石和珍珠埋在那里。 结果他们并没有找到任何宝藏。他们挖了24天,但因遇到一块地底巨石而不得不停工,得到的只是一个约3公尺宽,13公尺深的大洞。寻宝行动宣告失败,最后他们落寞地离开了。
人难免会有失误,我们也曾经失败过。圣经告诉我们,马可年轻时,也曾在一次宣道旅程中离开保罗和巴拿巴,“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因此,当保罗再次进行宣教之旅时,“就以为不可带他去”(使徒行传15章38节),甚至为此和巴拿巴起了争论。然而,尽管马可先前犯了错,但多年后却有令人惊奇的改变。当保罗孤独地在狱中等候处决时,他要求马可前来,还说马可“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摩太后书4章11节)。上帝甚至启示马可,让他写下了马可
灵命日粮:等待孵化
/
在我家厨房窗外,有只知更鸟在屋檐下筑了巢。我喜欢看她把草塞进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蹲在里头孵蛋。每天早上,我都会去看是否已孵出小鸟,但都没有新的进展。知更鸟的蛋必须花两周的时间孵化,这对我的确是耐心的考验。 我一直没什么耐心,总是不愿等候,特别是在祷告方面。我和丈夫等了将近五年,才等到机会收养我们的第一个孩子。作家凯萨琳 · 马歇尔(Catherine Marshall)曾写道:“祷告就像蛋一样,不是一生下来就孵化的。”
先知哈巴谷也必须在祷告中忍耐等候。当时犹大国遭遇巴比伦的残酷对待,但上帝却不发一语,致使哈巴谷沮丧万分,并总是“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楼上观看”,要看耶和华对他说什么话(哈巴谷书2章1节)。上帝回应哈巴谷,要他等候“一定的日期”(3节),并要哈巴谷“将这默示明明地写在版上”,好让他一得着上帝的话就立刻传扬出去(2节)。
但上帝并没告诉哈巴谷,巴比伦倾覆灭亡的“一定的日期”是
灵命日粮:繁茂如树
/
我一直热爱搜集东西。童年时期,我搜集邮票,棒球卡,漫画。现在我当父亲了,看见孩子也有同样的爱好。有时我不禁心想:你真的还需要多一只泰迪熊吗? 这其实与需求无关,而是因新物品的魅力,或对老旧的,稀的有物品着迷。不论吸引我们的是什么,我们都很容易相信只要拥有某样物品生活就会更美好。我们会更快乐,更满足。
只是这些事物往往会让我们的期望落空。为什么呢?因为上帝创造我们,是要被祂充满,而不是被这世上的事物所充满,即使这些事物宣称能够满足我们的渴望。
这并不是什么新事。箴言也比较了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追求富裕,另一种则是扎根在上帝里并慷慨付出。毕德生牧师在信息本圣经对箴言11章28节做了解释:“追求事物的生命是死的生命,是枯树桩;上帝陶塑的生命是一棵繁茂的树。”
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既空虚又贫瘠,但另一种却是枝叶繁茂且多结果子。这个世界不断告诉我们丰盛的物质就等同“过好日子